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乐记与中国文论精神

乐记与中国文论精神

  • 字数: 240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薛永武//牛月明
  • 商品条码: 9787509725825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70
  • 出版年份: 2012
  • 印次: 1
定价:¥3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作者简介
牛月明,1968年生,山东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方向研究生毕业,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独立出版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译文20余篇,获省市社科优秀成果奖六项:主持 规划项目、山东省社科项目、山东省教育厅项目各1项。 薛永武 男,1957年生,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人才学专家,人才美学的重要开创者,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人才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擅长人才开发、文化创意研究和企业策划,荣获“中国人才学研究三十年贡献奖”;从事文艺学、美学和人才开发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出版与合作出版著作19部,发表论文100多篇。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乐记》的生命精神 第一节 “感于物而动”的生命精神 一 “感于物而动”的主体意识 二 “感于物而动”与心物互动 第二节 “感于物而动”与生命之气 一 《乐记》的“气”论 二 《乐记》与中国文论的“气”论 第三节 乐“反人道之正”的生命精神 一 “乐为大”的生民精神 二 中和之美的立乐之方 第二章 《乐记》的超越精神 第一节 《乐记》对个人生理欲望的超越 一人性对动物性的审美超越 二人性对欲望的提升 第二节 《乐记》对“天下皆宁”的追求 一 “乐以治心”与“血气和平” 二 “移风易俗”与“天下皆宁” 第三章 《乐记》的艺术精神 第一节 对艺术创造主体性的高扬 一 艺术创造主体的神圣性 二 艺术创造主体要具有正确的“前理解” 第二节 艺术创造主体的和谐之情 一 艺术创造主体要“慎所以感” 二 艺术创造主体要善于调控好恶 三 艺术创造高扬和谐之情 第四章 《乐记》的艺术发生论 第一节 社会兴衰与艺术的发生 一 “治世”对乐的影响 二 “乱世”对乐的影响 三 “亡国”对乐的影响 第二节 “乐由中出”的内在轨迹 一 诗歌舞发生的心理机制 二 创造主体的心物互动 第五章 《乐记》的艺术真实论 第一节 对生活真实的审美选择 一 “慎所以感”的前提是审美判断 二 “惟君子为能知乐” 第二节 “唯乐不可以为伪”对艺术真实的把握 一 “唯乐不可以为伪”的审美内涵 二 乐是创造主体情感的审美表现 三 “情深”、“气盛”与和顺积中的情感真实 第六章 《乐记》对中国文论的影响 第一节 《乐记》对先秦两汉时期中国文论的影响 一 《乐记》与苟子的《乐论》 二 《乐记》对两汉时期中国文论的影响 第二节 《乐记》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论的影响 一 《乐记》与阮籍的《乐论》 二 《乐记》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 三 《乐记》与刁雍的《兴礼乐表》 四 《乐记》与沈约的《宋书》 五 《乐记》与刘勰的《文心雕龙》 第三节 《乐记》对隋唐宋时期中国文论的影响 一 《乐记》在隋代的影响 二 《乐记》在唐代的影响 三 《乐记》在宋代的影响 第四节 《乐记》对元明清时期中国文论的影响 一 《乐记》在元代的影响 二 《乐记》在明代的影响 三 《乐记》在清代的影响 第五节 《乐记》对现当代时期中国文论的影响 一 杨荫浏的《乐记》研究 二 吕骥的《乐记》研究 三 叶朗的《乐记》研究 四 蒋孔阳的《乐记》研究 五 蔡仲德的《乐记》研究 六 其他学者的《乐记》研究 第七章 《乐记》与中国文论的合和精神 第一节 《乐记》之“合和”运思方式的结构层次 一 整体性和对待性 二 结构性和层次性 三 流转性和模糊性 第二节 合和精神与中国文论的传统 一 合和是一种对待矛盾差异的智慧 二 合和精神在文质、性情论中的表现 三 合和精神在唐代诗文论中的表现 第八章 《乐记》与中国文论的教化精神 第一节 《乐记》言“教”特点与中国文论精神 一 对教化主体的规定 二 言“教”重“时” 三 言“教”重“遗音”、“遗味” 四 “以道制欲” 第二节 教化精神与中国文论的传统 一 教化之功 二 辅时及物 三 比兴深者通物理 第九章 《乐记》与中国文论的人本精神 第一节 “乐”之“德”与中国文论的人本精神 一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二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第二节 “乐”之“象”与中国文论的人本精神 一 人是符号动物 二 使德成象 三 使德成象追求的是表达方式 四 以象兴境 第十章 《乐记》与中国文论的感兴精神 第一节 《乐记》言“感”与中国文论的心物关系 一 兴喻与兴寄 二 兴感、兴会、兴味和兴趣 三 兴是对心物双向运动的激活 第二节 感兴精神与中国文论的传统 一 情以物兴 二 物以情观 三 艺境生成的要素与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