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文本之间(从孔子到鲁迅)

文本之间(从孔子到鲁迅)

  • 字数: 335
  • 出版社: 北京大学
  • 作者: 伍晓明
  • 商品条码: 978730120479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76
  • 出版年份: 2012
  • 印次: 1
定价:¥43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伍晓明著作的《文本之间(从孔子到鲁迅)》在各章中虽然题跨古今,内 容各异,但皆指向一个共同的方向:尝试以某些不同的方式重读中国古代与 现代传统,从而使其更加开放——向着我们自己,向着我们的文化他者。在 德里达与勒维纳斯等西方思想的启发下,作者对中国古代思想进行了一番追 根溯源,同时也深刻反思了汉语文化的当代处境。 《文本之间(从孔子到鲁迅)》面对中国传统的方式与时下所谓“国学或 有不同。对于希望听到不同声音的读者,书中的论文或有一定的才考价值。
目录
实与名 解构正名 一、(无)解(之)题 二、不可辩证解决的“自相矛盾” 三、初正解构之名 四、初解正名之构 五、名何以可“僭窃”? 六、正名之政与政之正名 1.正名之政 2.政之正名 七、(不)结(之)论 言与道 “予欲无言”:《论语》中的论辩与孔子对言的态度 一、引 言 二、《论语》中的论辩 三、圣人之不辩与中国传统中之辩 四、“予欲无言” 五、“巧言乱德” 六、“佞人殆” 七、“慎于言”、“先行其言”、“正名” 八、《论语》中之“修辞”:反问与提喻 九、结论 “道”何以“法自然”? 一、引言 二、“道法自然”的直接语境:《老子》第二十五章 三、汉语语境中“道法自然”的若干传统与现代解释 四、“道法自然”的若干西方翻译 五、王弼对“道法自然”的理解 六、“道法自然”,“道生……万物” 七、“道生……万物”的“具体”意义或方式 八、“道法自然”与圣人之“能辅万物之自然” 情与性 心性天人:重读孟子 一、引言:阅读作为署名 二、“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求在我者也” 三、“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四、“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五、“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七、“仁也者,人也” 八、余言:阅读期待阅读 情与人性之善 上篇情——从(事)物之(实)情到人之(感)情 一、(事)物之“(实)情” 二、从人之“(实)情”到人之“(感)情” 三、感一情:人之最根本的可被感动之性 下篇恻隐之心与人性之善 一、从“不忍人之心”中之“忍”说起 二、忍与“不动心” 三、我作为必然要为他者忍痛而又“不忍”他者之痛者 四、“具(有)(身)体”的恻隐之心 五、恻隐之心作为“感(觉)”与“(感)情” 六、“性无有不善”莱维纳斯与孟子,或,作为感受性的主体与怵惕恻隐之心 同与和 思和 一、和之思念,和之思考 二、出于分、别、离、异又欲结束分、别、离、异之和 二、宰夫之和:和的一种模式及其问题 四、至大无外之同 五、另一种和:相应与应和 六、由这样的和而至另一种同 父与子 “若保赤子” ——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之政 一、传统政治话语中的“父母”与“赤子”之喻 二、“以天下为一家”的伦理意义:“百姓有过,在予一一人” 三、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不平等”,以及家伦理关系的两面性 四、天子一家长与子民之间的“不平等” 五、有关公正、法律和制度之基础的思考 六、从“君—主”到“民—主”? 有与sein 汉语语境下的西方(哲学概念)“存在” 一、“有——存在” 二、“sein”的汉语翻译 三、从现代的“存在”(Sein)回到传统的“有” 四、汉语之“有”的独特之处 五、“有”与“Sein” 失之交臂? 牟宗三与海德格尔的哲学遭遇 一、追求“道德的形上学”的建立 二、人必须是上帝:“智的直觉”与物之朗现 三、牟宗三与海德格尔:失之交臂的遭遇 人与我 他者“的”迫害——鲁迅与莱维纳斯 一、引言:中国的现代性——渴望“人各有己” 二、诞生于他者之迫害中的己 三、普遍的吃人历史与吃人现实 四、妄想中的洞见 五、菜维纳斯所讲的关于我与他者的哲学故事 六、对弱肉强食意义上的“吃人”的批判 七、在鲁迅的狂人之后找回“仁/人” 我之由生向死与他人之无法感激的好意——重读鲁迅《过客》 一、那似路非路者 二、暧昧的黄昏 三、遭遇:问题的开始? 四、既已为(过)“客”,焉能无“主”(人) 五、偶然的必然 六、决定:因/为他者 七、那感激不了的好意 八、危险的纠缠,沉重的背负 九、“生”之“命”:那无声的催促与叫唤 十、他者:我之“定命” 十一、走向/超越我之死 史与事 文学“史”可能吗?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