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两汉儒生的社会角色/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文库

两汉儒生的社会角色/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文库

  • 字数: 333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禹平
  • 商品条码: 978750972989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9
  • 出版年份: 2012
  • 印次: 1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汉代是中国古典文化定型的时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高潮,对后世产生 了深远影响。挖掘汉代历史的细节,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汉代儒学历来是国学的热点,历代大家多有著述。 《两汉儒生的社会角色》从儒生的生存状况出发考察儒学的发展,是研究中 国文化传承的全新视角,很具有启发性,为进一步展开研究打下了基础。 《两汉儒生的社会角色》由禹平所著。
作者简介
禹平,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历史学博士,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汉语言文化系主任。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两汉儒生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先秦的儒生 一 儒的起源 二 早期儒生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秦朝的儒生 一 “一任于法”的统治思想下儒生的社会地位与作用 二 秦末的社会动荡与儒生的际遇 第二章 两汉儒生的分类 第一节 汉代人对儒生的分类 一 董仲舒、何休与应劭对儒生的分类 二 王充的儒生分类 三 其他具有儒生分类性质的叙述 第二节 今人关于两汉儒生分类问题的阐述 第三节 本书关于汉代儒生分类问题的基本看法 第三章 两汉儒生群体社会角色的构成及变化 第一节 儒生群体社会角色的构成情况 一 在学的儒生 二 事教的儒生 三 从政的儒生 四 隐逸的儒生 第二节 两汉儒生群体总量变化的阶段性特点 一 汉初的儒生群体 二 武帝至新莽时期儒生群体 三 东汉时期儒生群体 四 汉代儒生群体的来源 第三节 两汉儒生地域分布的一般特征 一 两汉儒生地域分布特征形成的历史条件 二 两汉儒生地域分布的特征 第四章 儒生与两汉政治统治 第一节 建言议政 一 汉初儒生安定国家的建言 二 武帝时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策 三 西汉后期儒臣应对社会危机的主张 四 东汉儒生反宦官的“清议” 五 儒生担任议政的主要职官 第二节 参与行政管理 一 儒生出任地方长吏 二 儒生仕朝入拜卿相 第三节 儒生在西汉统治集团内从边缘到核心的地位变化 一 汉初儒生在政治上的边缘地位 二 武宣时期从边缘到核心的过渡 三 元帝以后儒生主导地位的确立 第五章 儒生与两汉社会经济 第一节 参与国家经济政策的议定 一 西汉时期儒生的经济政策之议 二 新莽时期王莽的经济改革 三 东汉时期儒生有关经济的建言 第二节 从事经济事务管理 一 儒官参与国家的经济管理 二 儒吏从事地方的经济管理事务 第三节 经营生计活动 一 西汉儒生的生计活动 二 东汉儒生的生计活动 第六章 儒生与两汉礼制建设 第一节 儒生与汉初至宣帝时期礼制的建立 一 叔孙通制朝仪、宗庙礼 二 文景时期儒生对礼制建设的建言与贡献 三 武帝至宣帝时期礼仪活动中的儒生 第二节 元帝到新莽时期的礼制变革 一 元帝至西汉末儒生主导的礼制变革 二 王莽新朝礼制 第三节 儒生与东汉时期的礼制完善 一 光武帝时期的礼制创建 二 汉明帝时期的礼制建设 三 章帝以后的礼制建设 第七章 儒生与两汉文化教育 第一节 儒生的经学传承活动 一 两汉儒生传经的学术源流 二 两汉儒生经学传承的具体方式 三 儒生经学传承活动的特点 第二节 儒生的著书立说 一 说经解经类 二 政论史著类 三 诗赋文论类 四 其他杂著类 第三节 儒生保存整理典籍文献的活动 一 从事典籍的搜集管理 二 从事典籍的整理 三 从事典籍的训释 第四节 儒生与两汉文化交流 一 儒生与中原、边郡间的文化交流 二 儒生与中外文化交流 结语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