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针灸学图表解(第2版)/中医基础学科图表解丛书

针灸学图表解(第2版)/中医基础学科图表解丛书

  • 字数: 359
  • 出版社: 人民卫生
  • 作者: 赵吉平//王燕平
  • 商品条码: 9787117150200
  • 版次: 2
  • 开本: 16开
  • 页数: 305
  • 出版年份: 2011
  • 印次: 5
定价:¥3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针灸学图表解(第2版)》作者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针灸 科主任、教授,从事医疗和教学工作近30年,具有丰富的经验。作者根据 学习针灸知识的需要,将针灸学的主要知识点予以提炼,以表解、示意图 、要点概括的形式,配合简明扼要的文字,有针对性地讲解针灸学的基本 知识,包括经络腧穴总论、经络腧穴各论、刺灸法、针灸治疗四大部分, 便于学习、理解、记忆。 《针灸学图表解(第2版)》由赵吉平、王燕平编著。
作者简介
王燕平,女,医学博士,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针灸教学、科研、临床工作近20年。能熟练应用英语讲授针灸专业课程,曾作为特聘教授到意大利、瑞士等教授针灸。发表学术论文12篇,参编专著10部,主持和参加国家和省部级等科研课题研究8项。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康复保健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赵吉平,女,1961年生,汉族,河北省平山县人,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九三学社社员。1983年7月至今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工作。1993年破格晋升为副主任医师,1999年晋升为主任医师。1996年被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2001年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2004-2007年,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首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学习。 1997年开始担任针灸科主任、针灸教研室主任。主要社会兼职: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学会针灸临床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命审题专家、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北京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卫生部及北京市卫生技术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临床版)编委等。 作为主编、副主编出版的主要著作有《针灸学图表解》、《临床针灸学》、《灸法、拔罐与刮痧法入门》、《中医妇科常见病证治》、《针灸学临床研究》、《针灸治疗学》、《耳针疗法》、《2006年全国临床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药学中医护理学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与指南》、《中医专业主治医师资格考试习题集》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主持和参加各级各类科研课题20项,包括国家科技部“973”科研课题“基于表里经穴互治的肺与大肠络属关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电针肺俞穴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平喘作用的疗效评价”、“针刺不同腧穴对冠心病心功能等心血管指标影响的临床研究”、WHO项目“针灸治疗中风假性球麻痹临床实践指南”等。 数次获北京中医药大学讲课比赛奖,获1993年度北京市优秀教师、1994-1999年度“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7年“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优秀学员”称号。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中华医药》及北京电视台《养生堂》《身边》等栏目讲授中医药知识,传播中医药文化。曾赴日本、韩国、台湾、香港、法国、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已指导毕业博士研究生8人,硕士研究生20人。 临床中强调辨证论治思想,倡用针药结合施治,擅长运用传统针灸方法治疗过敏性疾病、疼痛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经络腧穴总论 第一节 经络总论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十二经脉 (二)奇经八脉 (三)十五络脉 (四)十二经别 (五)十二经筋 (六)十二皮部 二、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一)标本 (二)根结 (三)气街 (四)四海 三、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第二节 腧穴总论 一、腧穴的分类 二、腧穴的命名 三、腧穴的作用 (一)反映病证,协助诊断 (二)防治疾病 四、特定穴 五、腧穴的定位方法 (一)骨度分寸定位法 (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四)简便取穴法 第二章 经络腧穴各论 第一节 十二经脉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绥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第二节 奇经八脉 督脉 任脉 冲脉 带脉 阳跷脉 阴跷脉 阳维脉 阴维脉 第三节 十五络脉 第四节 常用奇穴 一、头颈部穴 二、胸腹部穴 三、背部穴 四、上肢穴 五、下肢穴 第三章 刺灸法 第一节 毫针刺法 一、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一)毫针的结构 (二)毫针的规格 二、针刺前的准备 (一)选择体位 (二)消毒 三、毫针刺法 (一)进针法 (二)针刺的角度、深度 (三)行针手法 (四)针刺得气 (五)治神与守神 (六)针刺补泻 (七)留针与出针 四、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一)晕针 (二)滞针 (三)弯针 (四)断针 (五)针刺异常感 (六)刺伤重要器官 五、针刺的注意事项 (一)避免刺伤脏器 (二)患者特殊情况 (三)禁刺腧穴宜慎针 第二节 灸法 一、灸法的概念、特点、材料 (一)灸法的概念 (二)灸法的特点 (三)灸用的材料 二、灸法的主治作用和适用范围 三、常用的灸法 (一)艾炷灸 (二)艾条灸 (三)温针灸 (四)温灸器灸 (五)其他灸法 四、灸法补泻 (一)灸法补泻的操作 (二)灸材不同,补泻有别 五、灸法的注意事项 (一)施灸的体位、先后顺序 (二)施灸的禁忌 (三)灸后的处理 第三节 拔罐法 一、拔罐的概念、作用 (一)概念 (二)作用 二、罐的种类 三、吸罐方法 (一)火罐法 (二)水罐法 (三)抽气法 四、拔罐法的运用 (一)闪罐 (二)留罐 (三)走罐 (四)留针拔罐 (五)刺血拔罐 五、起罐法 六、注意事项 第四节 其他针法 一、三棱针 二、皮肤针 三、皮内针 四、电针 第四章 针灸治疗 第一节 治疗总论 一、针灸治疗原则 (一)补虚泻实 (二)清热与温寒 (三)治病求本 (四)三因制宜 二、针灸的治疗作用 (一)疏通经络 (二)扶正祛邪 (三)调和阴阳 三、配穴处方 (一)取穴原则 (二)配穴方法 附一:治疗时间的选定 附二:常用针灸处方符号 四、特定穴的内容和应用 五输穴 附:五输穴歌 俞、募穴 附一:十二背俞穴歌 附二:十二募穴歌 原穴 附:十二原穴歌 络穴 附:十五络穴歌 八脉交会穴 附:八脉交会八穴歌 八会穴 附:八会穴歌 郄穴 附:十六郄穴歌 下合穴 附:下合穴歌 交会穴 第二节 治疗各论 中风 头痛 面瘫 面痛 痹证 腰痛 漏肩风 肘劳 不寐 郁证 感冒 咳嗽 哮喘 胃痛 便秘 泄泻 阳痿 遗精 痛经 崩漏 带下病 遗尿 蛇丹 瘾疹 神经性皮炎 乳癖 痔疮 耳鸣、耳聋 咽喉肿痛 鼻渊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