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德国大都市地区的区域治理与协作

德国大都市地区的区域治理与协作

  • 字数: 300
  •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
  • 作者: 唐燕
  • 商品条码: 978711213506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64
  • 出版年份: 2011
  • 印次: 1
定价:¥3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作者简介
唐燕,现任教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杂志编辑。2000年、2003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先后获工学学士与工学硕士学位:2007年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2007—2008年受“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赴德国多特蒙德大学空间规划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为柏林自由大学访问学者;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留校执教。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治理、城市设计、城市更新等,已参加国家及省市级重点科研课题十余项,在国内外期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曾获得第一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求是论坛”论文竞赛奖、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城市规划论文竞赛佳作奖,著有《城市设计运作的制度与制度环境》一书。
目录
序:德国大都市地区治理 1 大都市地区:区域治理与区域协作概述 1.1 大都市地区在全球的崛起 1.2 什么是大都市地区 1.3 界定区域治理与区域协作 1.4 三种经典区域治理理论 1.4.1 传统区域主义 1.4.2 公共选择学派 1.4.3 新区域主义 1.5 区域治理与区域协作的主体:利益相关者 1.6 大都市地区区域治理与协作的国际实践 1.7 结论 2 德国空间规划体系与大都市地区发展 2.1 德国空间规划体系 2.2 国家层面的德国大都市地区规划构想 2.3 德国大都市地区的多中心特征 2.4 德国大都市地区的区域治理模式比较 2.5 结论及案例选择 3 斯图加特地区:区域联盟与区域议会 3.1 定义斯图加特地区 3.2 斯图加特地区的空间规划体系 3.3 斯图加特地区的区域联盟和区域议会 3.3.1 治理体制改革催生的区域联盟和区域议会 3.3.2 区域联盟的合作机制与网络化治理体系 3.3.3 区域联盟的经费来源与支出 3.3.4 区域规划与未来发展 3.4 区域治理改革的进一步探索 3.5 结论 4 汉诺威区域:区域协作的水平结构 4.1 定义汉诺威区域 4.2 汉诺威区域的空间规划体系 4.3 区域联盟的组建与演进 4.4 区域联盟的机构设置与运作机制 4.4.1 区域治理体制的改革 4.4.2 区域联盟的机构设置和区域规划开展 4.4.3 区域联盟的运作机制:从“垂直”走向“水平” 4.4.4 区域挑战与未来发展 4.5 “城市网络”对区域协作的影响 4.6 结论 5 柏林-勃兰登堡地区:跨州联合区域规划机构 5.1 定义柏林-勃兰登堡地区 5.2 “巨人国”的幻灭与跨州联合区域规划机构的成立 5.3 柏林-勃兰登堡地区的空间规划体系 5.4 跨州治理与协作:柏林-勃兰登堡联合区域规划部 5.4.1 联合区域规划部的机构设置及协调机制 5.4.2 联合区域规划部的制度安排与制度分析 5.4.3 联合区域规划部的变革需求 5.4.4 联合区域规划部面临的挑战 5.5 非正式的区域合作模式 5.6 结论 6 莱茵鲁尔地区:多元复合的多中心区域治理 6.1 定义莱茵鲁尔地区 6.2 莱茵鲁尔地区的空间规划体系 6.3 层次丰富的多中心区域治理 6.3.1 城市地区层面的治理活动:“分裂”还是“整合”? 6.3.2 次区域层面的跨境合作:从正式联盟到非正式区域组织 6.3.3 城市层面的地方间合作:以问题为导向 6.4 其他特殊类型的区域治理模式 6.4.1 私人机构推动区域治理的先驱性尝试 6.4.2 特殊项目运作对区域治理的影响 6.5 结论 7 德国区域治理与区域协作的经验借鉴 7.1 德国经验对我国大都市地区的借鉴意义 7.2 国家层面的经验借鉴 7.2.1 国家对大都市地区发展的整体引导 7.2.2 发挥多中心都市空间结构的整体优势 7.2.3 建立高度链接的交通和通信网络 7.2.4 强化大都市地区与周边地域的联系 7.2.5 架构大都市地区发展的多重目标体系 7.3 城市地区层面的经验借鉴 7.3.1 组建正式的区域联盟或区域规划机构 7.3.2 强化非正式区域治理途径 7.3.3 建构多角色参与的社会合作网络 7.3.4 通过特殊项目运作带动区域协作 7.3.5 完善市场机制导向下的多中心治理 7.4 结论 8 我国大都市地区的区域治理与协作:以京津冀为例 8.1 大都市地区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 8.2 区域治理与区域协作的问题与挑战 8.3 从京津冀看我国大都市地区的区域治理与协作 8.3.1 京津冀地区的多中心结构 8.3.2 城市间的竞争关系与合作意向 8.3.3 行政区划调整导向下的局部区域整合 8.3.4 区域对话与区域协作的新趋势 8.3.5 京津冀地区区域合作的未来展望 8.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