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科技伦理研究论纲(学术前沿研究)

科技伦理研究论纲(学术前沿研究)

  • 字数: 220
  • 出版社: 北京师大
  • 作者: 程现昆
  • 商品条码: 978730311814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16
  • 出版年份: 2011
  • 印次: 1
定价:¥3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对于科技伦理问题,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不 仅试图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对策,又企图不失哲学水准。兼顾二者实非易事 ,因此,科技伦理学曾经历了经验、实证、案例研究和理论、哲学研究难以 兼得的困境,常常被科技界斥为隔靴搔痒做文章,或者被哲学伦理学界斥为 缺乏哲学高度或深度。目前,多是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单一变量、单一角度的 研究和说明,而这种仅仅从科技行为本身或仅仅从社会伦理本身要求的角度 ,是很难找到科技进步与伦理规范之间的平衡点的。 在我国,科技伦理研究是在应用伦理学的框架下展开的,目前也呈现出 一派学术繁荣的景象。但正是这种繁荣迫使人们在反思:什么是科技伦理? 有没有科技伦理?如果有的话,那么科技伦理又如何对领域广泛、内容芜杂 的科技伦理问题提供统一的指导或对策呢?等等。尤其是,目前我国科技领 域出现了一些背离学术道德的行为,而且在政府的科技决策中,科技伦理问 题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这都说明,科技伦理的研究与宣传教育还远没有 跟上时代的发展。因此,程现昆的《科技伦理研究论纲》认为,科技伦理研 究应当从单纯皈依伦理道德的理念转变为体现生态的、融合伦理的、强调责 任的理念;要把科学技术视为一种人的生存方式或手段,视为人的一种实践 活动或认识成果,从人的利益、价值观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个根基上去研 究。这一认识起点决定着科技伦理研究的逻辑起点,即从以往将“科技”视 作整体对其“伦理问题”的研究,转向将“科技伦理”视作整体从而对“科 技伦理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 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哲学的理论立场作前提,有了对科技伦理 问题层次的正确区分和关于科技的伦理问题研究所提供的有益的思想借鉴, 借助于科技与人关系维度的引入,沿着科技伦理的本质——科技伦理的结构 ——科技伦理的价值评价——科技伦理的学科建设的写作思路,我们才弥补 了长期以来对科技伦理研究的不足,才能够对于科技伦理的本质、结构、价 值、评价以及学科定位、学科结构等元理论问题进行初步的厘定、阐释与建 构,在展示将科技伦理作为整体进行研究这一新的视角的同时,时刻关注高 科技时代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问题,并在分析和研究上具有一定的创新, 初步建立了科技伦理的研究论纲。这就是本书研究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科技伦理研究论纲》除导言外共分五个部分。 导言部分,分析了国内外科技伦理研究的现状,认为科技伦理问题作为 当前备受关注的理论热点,在科技伦理的基本含义、研究对象、学科定位以 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探讨与研究却还远未充分展开。由此引出本书研究的基 本思路、内容与方法。 第一部分,通过对科技伦理思想、科技伦理问题的由来的历史溯源,考 察了科技伦理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并具体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人类科技 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它是社会生产与职业分工发展到一定程 度、社会的一般道,德原则与职业实践结合的直接产物。它随着科学技术的 发展而发展,同时也受到科学技术以及生产关系和社会道德的制约。本书对 科技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别从科学技术的内部和外部分六个方面逐一进 行了分析。通过分析,使科技伦理研究的现实的必要性充分显现出来。这部 分是全书的思想基础和精神资源。 第二部分,在对目前科技伦理研究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 问题的新的视角,对科技伦理的概念进行了新的界定,强调了科技伦理的独 特本质,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一本质的具体表现形式。当前科技伦理研究存在 的主要问题是,要么从科技角度探讨科技的“两面刃”价值,要么从社会道 德角,度强调科学家的自律与规范,这实际上是将认识世界的活动与改造世 界的活动分割开来。本书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出发,将科技实践理解 为是认识活动与改造活动通过调节社会关系的活动相互渗透、互相耦合而成 的整体,强调应将“科技伦理”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以分析其中的人与其 赖以存在的环境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应当将“科技与人”的相互作用的 关系视作科技伦理的本质,而这正是科技伦理问题之所以凸显并能够进行元 理论层次分析的根本依据。只有如此,才能揭示科技伦理的独特内涵、与社 会道德现象的共性和差异以及把握其具体的表现形式。这部分是本书立论的 基石,也是关于科技伦理本质研究的理论创新,以下各部分都是这一本质的 合理展开。 第三部分,科学共同体作为“小科学”背景下的科技伦理的主要结构形 式,必然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而传统的伦理学的规范和规则在处理新情况 、新问题时又往往显得空泛或失灵。本书从“大科学”的角度,提出了包括 科技伦理的专业共同体、科技伦理的职业共同体和科技伦理的事业共同体的 “大共同体”概念及其相应的由经济伦理、责任伦理和生态理性伦理组成的 伦理结构,二者结构的协调一致就成为科技伦理的合理结构。上述科技伦理 的层次结构,使得科技伦理作为一个整体实现了其内部制度保障的激励体系 、道德规范的伦理责任与外部共同的价值目标的互动,明显地体现了科技伦 理的层次性和生态性特点。科技伦理是以预防性、前瞻性的责任为主要内涵 的,因而,责任也就成为了科技伦理结构的必要张力。这一部分是科技与人 关系的展布并最终得以协调的根据。 第四部分,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生态哲学、系统科学为基础 ,提出了建立“科学技术与人、自然、社会”的生态平衡的思想。以此为基 础,建立了“以控制为导向与以发展为导向相结合”的科技伦理价值评价的 科学模型。本书在对“价值”所体现的主客体关系的属性认识的基础上,提 出了科技伦理价值构成的“四维度”说,并依此确立了科技伦理评价的“四 原则”。认为,科技伦理评价必须按照“以真为要、以善为本、以美为尚、 以责为引”的基本原则,以实现“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 ”的表现为哲学的本体论式的“终极关怀”。同时,考虑到科技伦理的价值 评价是一种属人的认识活动,是建立在评价者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和个人 偏好之上,使得评价者在评价中提供的评价信息不够确切、不甚完全,具有 灰色性,故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指导,结合当代混沌理论、价值哲学 等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科技伦理的价值评价模型,而且进一步根据模型构成 要素之间两两相交关系的程度,确立了结合系数,从而确保了量化评价时的 准确性与客观性。这一部分体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是关于评价 问题研究的一次新的尝试。 第五部分,从现时代出发,对科技伦理的当代生成与发展予以理性关怀 。由于科技伦理问题的多样性,人们对什么是科技伦理学存在极为模糊的认 识甚至极大的分歧。这导致了科技伦理学的学科独立性问题一直以来没有得 到很好的解决。本书对科技伦理作为学科能否存在的根本问题——学科性质 进行了全面阐述并进行了学科定位,首次建立了科技伦理学的二级学科结构 。从科技伦理学的学科定位到学科结构、传统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的伦理革 命以及科技的异化到科技的人化的现实运动逻辑,论述了当代的科技伦理不 仅是伦理学演进的逻辑必然,而且是科技进步的现实实践必然以及人性自我 展现的内在必然。 总之,以“科技伦理”范畴为研究单元的新范式要求突破单一学科的局 限,实现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人文以及数学与系统科学、信息哲学等多 个学科研究的跨越,实现科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的密切合作。反之,如 果我们忽视了“科技伦理”作为整体的研究视角,那么,不可能对科技伦理 问题进行现实的说明,从而很难实现对现有研究的真正超越。可以说,这是 一次具有理论创新意义的尝试。
目录
导言 科技伦理研究的新视域 一、国内外科技伦理研究的现状 二、科技伦理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出路 三、本书的思路、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科技伦理产生的背景 第一节 科技伦理思想的演进 第二节 科技伦理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科技伦理的本质表征 第一节 科技伦理本质的历史分析 第二节 科技伦理本质的科学界定 第三章 科技伦理的结构探析 第一节 科技伦理的层次结构 第二节 科技伦理的生态结构 第三节 科技伦理结构的必要张力 第四章 科技伦理的价值评价 第一节 科技伦理的价值体系 第二节 科技伦理的价值评价原则 第三节 科技伦理的价值评价模型 第五章 科技伦理的生成样态 第一节 科技伦理的理论向度 第二节 科技伦理的实践向度 第三节 科技伦理的人性向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