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转型与超越--三峡坝区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前沿规划理论研究丛书

转型与超越--三峡坝区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前沿规划理论研究丛书

  • 字数: 300
  •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
  • 作者: 吴之凌//陈韦//黄焕//李晓慧//罗巧灵等
  • 商品条码: 978711211354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40
  • 出版年份: 2009
  • 印次: 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作者简介
罗巧灵,1981年生于湖北松滋,200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城市规划专业,获本科学位。2005年获武汉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工学硕士学位,现为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作者参与多项重大城市规划设计和研究项目编制,在《城市规划》及其他国家级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9篇,获得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自然科学学术论文一等奖1篇。 李晓慧,1977年生于广西南宁,2003年武汉理工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毕业,获建筑学硕士学位。2009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芝加哥伊利诺斯大学城市规划与公共事务学院学习交流,现任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分院主任工程师。作者主持或参与的规划设计先后获国家、省、市优秀城市规划、工程咨询奖多项,在公开刊物发表论文2篇。 黄焕,1974年生于湖北武汉,1996年毕业于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城市规划专业,2006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学位,2005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城市规划与公共事务学院学习交流,现任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际室主任、高级规划师、国家注册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主持完成近40余项各类重大城市规划设计和研究项目,获国家、省、市级奖励30余项,其中国家建设部部级奖励5项。在国家级公开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2次受邀于国际规划大会(ISOCARP)宣读论文。2009年入选武汉市“十百千人才工程”。 陈韦,1963年10月生于湖北武汉,毕业于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大学本科学历,工学学士,正高职高级规划师,现任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九三学社武汉市市委常委、江岸区副主任委员,入选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行业专家数据库”。2000年被评为武汉市政府专项津贴专家,2006年被评为“武汉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兼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居住区学术委员会委员,武汉市城市建设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专家,武汉市建设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答辩委员会委员、硕士生导师、兼职教授。主持完成近百余项各类重大城市规划设计和研究项目,获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级奖7项、省市级奖项29项,发表论文10余篇。 吴之凌,1972年生于湖北武汉,1995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系人文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正高职高级规划师、国家注册规划师。现为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兼任国际规划大会(ISOCARP)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团体会员的会员代表、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城市规划协会常务副会长、武汉市城市规划协会常务理事和武汉市城市规划协会城市规划专业委员会主任、武汉市工程咨询协会副会长、武汉市勘察设计协会监事等职。2003年、2004年分别被评为第5批学术带头人和享受市政府专项津贴的专家。主持完成近百余项各类重大城市规划设计和研究项目,获得部级奖项7项、省市级奖44项、发表论文10余篇。
目录
序 引言 1 概述 2 概念诠释及研究角度 2.1 概念诠释 2.1.1 后建坝时期 2.1.2 三峡库区、三峡坝区及三峡工程 2.2 研究角度 2.2.1 水利规划 2.2.2 城市规划 2.2.3 三峡坝区规划 3 研究的目的和框架 3.1 研究的目的 3.1.1 调整三峡水利枢纽区的规划,应对大坝发展趋势及中国公共政策调整 3.1.2 探讨水利枢纽区规划的范式,拓展全球化下规划学科的研究领域 3.2 研究框架 上篇 总论 4 光荣与梦想 4.1 伟人首倡,初露曙光:中山先生指点江山 4.2 历经风雨,憾未成形:中美合作无功而返 4.3 曙光重现,百废待兴:积极筹备真抓实干 4.4 民主决策,奠定方向:科学攻关奋进克难 4.5 高峡平湖,梦圆今朝:三峡工程任重道远 5 成效与挑战 5.1 世界大坝的得失谈 5.1.1 世界知名水坝概览 5.1.2 促进发展功不可没 5.1.3 弊端丛生引以为憾 5.1.4 兴利除弊和谐发展 5.2 三峡工程的成效 5.2.1 促进长江流域经济发展 5.2.2 保障区域防洪安全 5.2.3 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5.2.4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5.3 后建坝时期三峡坝区面临的挑战 5.3.1 与周边城镇协调发展的挑战 5.3.2 自身功能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挑战 5.3.3 坝区环境品质提升的问题 6 过程与启示 6.1 规划历程 6.2 征集方案简介 6.2.1 “两岸——两岛”(海南雅克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6.2.2 “三岛共生”(上海古瀚浦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和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联合体) 6.2.3 “五线四圈,和音谐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6.2.4 “展大江风范,筑和谐发展”(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6.3 征集方案评审综述 7 策略与应对 7.1 总体定位与目标 7.1.1 定位 7.1.2 目标 7.2 转型与重构——顺应后建坝时期的功能需求 7.2.1 产业转型 7.2.2 空间功能转型 7.3 超越与升华——大坝、峡江、人的和谐共生 7.3.1 生态建坝的根本任务 7.3.2 特色提升的迫切需求 7.3.3 基于文化生态学的规划策略 下篇 转型与超越 8 三峡坝区功能转型规划 8.1 前建坝时代的水利枢纽区用地空间布局特点 8.2 枢纽用地布局的特征及启示 8.2.1 沿江山地城镇的用地布局及形态研究 8.2.2 枢纽用地的功能型城镇属性 8.2.3 三峡坝区土地使用转型的阶段性及其路径演化 8.3 后建坝时期坝区的功能转型与重构 8.3.1 区域——整合周边城镇功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8.3.2 坝区——顺应多元目标需求,重构坝区内部功能 8.3.3 地块——理顺用地分类标准,落实具体地块布局 8.3.4 保障——构建安全防卫体系,确保坝区功能安全 9 三峡坝区生态修复规划 9.1 水利枢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 9.1.1 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正面效益 9.1.2 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9.1.3 与生态建设同步建设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9.2 生态修复的相关理念 9.2.1 生态修复的概念 9.2.2 生态修复的模式 9.2.3 水利枢纽区的生态修复内容 9.3 后建坝时期三峡坝区生态修复对策 9.3.1 建立流域到基地完整生态体系,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9.3.2 促进三峡工程管理区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9.3.3 创新生态保护措施,探索生态修复技术 10 三峡坝区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10.1 水利枢纽区与工业遗产 10.1.1 工业遗产是文化遗产的新类型 10.1.2 三峡工程工业遗产的价值体现 10.1.3 水利枢纽区工业遗产保护的必要性 10.2 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模式 10.2.1 整体保护模式 10.2.2 单体保护模式 10.2.3 模式借鉴 10.3 三峡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构建 10.3.1 遗产廊道与“泛博”的整合 10.3.2 评价体系与分级保护 10.3.3 保护与利用的协调 11 三峡坝区景观体系规划 11.1 水利枢纽区的景观特征 11.1.1 水利枢纽区的景观要素构成 11.1.2 水利枢纽区景观规划的作用 11.2 水利枢纽区景观规划的理念与原则 11.2.1 水利枢纽区建设与工程景观的彰显 11.2.2 水利枢纽区建设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11.2.3 水利枢纽区建设与文化的积淀 11.3 三峡坝区景观体系的构建 11.3.1 整合区域景观资源 11.3.2 建立系统性的景观体系 11.3.3 构建特色导向的视觉系统 11.4 三峡坝区旅游体系的构建 11.4.1 区域旅游体系 11.4.2 三峡坝区景观开发与利用 12 典型节点 12.1 博物馆 12.2 滨江遗产公园与接待中心 12.3 98.7工业遗产公园 12.4 鱼类保育中心 结语与展望 13 本书结论 1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