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大师谈美(全译彩图本)

大师谈美(全译彩图本)

  • 字数: 413
  • 出版社: 重庆
  • 作者: (德)席勒//(俄)普列汉诺夫|译者:李光荣
  • 商品条码: 978753669628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30
  • 出版年份: 2008
  • 印次: 1
定价:¥6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美育书简》是席勒关于美学的主要著作,他第一个将美(包括审美) 与艺术的建构同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相联系起来的人,并为后世的人 文主义美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树立了新的方向标。《没有地址的信 》首先提出了“艺术起源于劳作”这一著名论点,没有人类的劳作,就谈 不上艺术活动。作者向我们证明了:艺术作品——这一民族精神的本性反 映,并非是人的本性(亦即一定的民族性格) 直接的在向我们展示,而是通 过“这样一种艺术”,向我们展示出了它的历史和当时具备的诸多社会条 件;阐明了“人是先有功利的思想并以此思想观点来观察事物,从而产生 了艺术;只是到了后来,人们才从单纯的审美观点来看待这一系列的思想 、事物和艺术”。
作者简介
普列汉诺夫,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总委员会主席,早年是民粹主义者,在1883年后的20年间是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始人和领袖之一,是最早在俄国和欧洲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俄国和国际工人运动著名活动家,十分受列宁尊敬。但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后他渐渐与布尔什维克分道扬镳,转向孟什维克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又支持民族主义,此后对十月革命又持反对态度。 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1759年生于内卡河畔的马尔巴赫,1805年逝于魏玛)是德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之一。《强盗》是他的第一部戏剧,最初在1781年匿名发表。一开始,席勒并没有想把这个敏感的剧本搬上舞台,因为它的内容触动了社会和基督教的价值取向。1782年,这部带有浓厚的狂飙突进色彩的戏剧在曼海姆首演。—方面,席勒由此一举成名,另一方面,符腾堡公爵卡尔·欧根被触怒,禁止他继续写作。席勒逃到图林根。在随后的几年中,他先后辗转到曼海姆、莱比锡、德累斯顿,饱受贫苦、债务和病痛之苦。1800年,席勒最后迁居魏玛。在那里,和歌德的友情激发了席勒的创作灵感,促使他写就一系列著名的叙事曲和经典戏剧。
目录
编译者语 席勒传略 美育书简 第一封信 对美的感受和追求是人类最基本的嗜好 第二封信 审美应当行走在自由的政治制度之前 第三封信 在刚性的政治制度下进行审美的自我培育 第四封信 在各种"力"的权衡中人有审美的绝对自由 第五封信 审美意识在人生中的作用 第六封信 理性的明确和感性的鲜活应当相得益彰 第七封信 审美的自我培育是为了恢复天性的完整 第八封信 理性的法则需由勇敢的意志和鲜活的感觉来实现 第九封信 国家的一切改革都需从人的高尚化出发 第十封信 人的审美培育是在超越现实上实现的 第十一封信 人格的分离是现代文明的必然 第十二封信 被时间限制了人的天禀通过感性冲动会被唤醒 第十三封信 感受性得到越多培育人就越是聪敏 第十四封信 人性追求的无限是怡乐的冲动 第十五封信 具有鲜活的形象以及对它们的一切感悟和欣赏就是审美 第十六封信 美的冲动是在理性冲动和感性冲动中力图保持平衡 第十七封信 人的天性是既紧张又松懈而美则是介于两者之间 第十八封信 美学的全部精髓在于对立和整合的不断循环 第十九封信 人的认识的彼岸和意志的彼岸就是审美的自由 第二十封信 审美状态是一种既实在又主动的可规定性状态 第二十一封信 审美心境的营造来源于天性的自由 第二十二封信 审美的最高境界是心绪的自由和舒心的爽快 第二十三封信 美的法则使人在一切外在生活中保持内心生活的笃定 第二十四封信 审美使人既保持尊严又享受幸福 第二十五封信 世界作为一个对象存在就是因为人类有审美的心绪 第二十六封信 审美的心境来自于自然但却营造着自由 第二十七封信 审美可以解决看似永恒的对立并建立起自己的王国 附录 论崇高——一种振奋性的美 《美育书简》评论 普列汉诺夫传略 没有地址的信 第一封信 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第二封信 原始民族的艺术 第三封信 原始民族的艺术(续) 第四封信 艺术类型的起源和发展 附录1 《论艺术》的补充篇 附录2 《论艺术》的准备工作(札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