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

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

  • 字数: 347
  • 出版社: 教育科学
  • 作者: (日本)佐藤学著//钟启泉译
  • 商品条码: 7504130958
  • 版次: 1
  • 页数: 400
  • 出版年份: 2004
  • 印次: 4
定价:¥4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作者简介
佐藤学(Manabu sato),1951年生,教育学博士(东京大学)。历任三重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东京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东京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现任东京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科长、学部长。同时,他也是美国教育科学院外国院士、日本学术会议会员、日本教育学会会长、日本教育哲学学会常务理事、日本教育方法学会常务理事、日本课程学会常务理事、日本教师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日本教育史学会理事、文部科学省学术审议会专业委员、东京大学出版会理事。佐藤学教授著述丰硕。主要著作有:《美国课程改造史研究——单元学习的创造》(1990)、《学习,其死亡与再生》(1995)、《教育方法学》(1996)、《课程论评——走向公共性的重建》(1996)、《教师这一难题——走向反思性实践》(1997)、《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1999)、《教育方法》(1999)、《教育时评(1997—1999)》(1999)、《教育改革设计》(1999)、《改变教学,学校改变》(2000)、《“学习”再考》(2O01)等。其中《课程论评——走向公共性的重建》和《教师这一难题——走向反思性实践》的主要内容已结集成中译本《课程与教师》(钟启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出版,《改变教学,学校改变》的中译本《静悄悄的革命》(李季湄译,长春出版社,2003)也已出版。
目录
中译本序 第一编 学习理论的探究 1.绪论:追寻学习的快乐(3) 一、引言(3) 二、学习的传统(之一):“修炼”的传统(5) 三、学习的传统(之二):“对话”的传统(10) 四、从“勉强”到“学习”(16) 五、学习的被动式能动性(20) 2.建构学习的对话性实践(23) 一、拷问“学习”的传统:问题的设定(23) 二、丧失了的学习——经验与意义的失落(25) 三、学习的社会性——意义的建构与共享(35) 四、对话学习的三位一体论——重建世界、重建自身与重建伙伴(38) 五、学习中的“模仿”与“创造”——寻求“学习”的复兴(44) 六、作为“对话性他者”的教师——创造新的学习(46) 3.学习论批判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启示(51) 一、问题的设定(51) 二、建构主义学习论:意义与关联的建构(53) 三、意义的社会建构与沟通(63) 四、以“工具”与“人”为媒介的学习(65) 五、学习的“时间”与“空间”:经验的复活(67) 六、不断分化的学习主体(72) 4.学校:学习的场所——现代学校的对话(77) 一、迷惘的学校(77) 二、探讨最近未来的学校构想:改革蓝图的类型(80) 三、非学校化方略的再审视(87) 四、从内部变革学校:改革的多样形态(98) 五、学习共同体的构想与实践(101) 六、学习共同体的制度上的条件(105) 【补论】寻求教师的自律性协作(109) 5.学习的文化领域 ——重建课程(117) 一、引言:重新审视“课程”(117) 二、学习的两种课程模型:“阶段型”与“登山型”(118) 三、“通识(普通)教育”的课题——民主主义的传统(123) 四、共同教养的公共领域:课题与内容的构成(126) 五、结语(129) 第二编作为实践的学习 6.教育实践辨析(133) 一、教育学与教育实践(133) 二、实践性探究:意义与关系的审视(137) 三、教育实践的两种样式(145) 四、如何进行研究(148) 7.与语言相遇 ——经验与纽带的创造(153) 一、与故事相遇(153) 二、创造语言之时刻(155) 三、寻找语言与寻找自己(157) 四、语言的经验和纽带——迈向实践的指标(158) 8.从表现的教育到表现者的教育(165) 一、创造的由来(165) 二、拷问“自我表现”的紧箍咒(166) 三、“表现的教育”与“表现者的教育”(170) 四、“模仿”与“创造”——走向作为存在之轨迹的“学习”(173) 9.数学教育的危机与课程(177) 一、解体的危机(177) 二、数学的政治学(179) 三、超越常识性的理论(182) 四、从独白的数学走向对话的数学(185) 10.关心与矫治的教育(189) 一、走向关心的教育(189) 二、关心教育论(191) 三、在关心中矫治(193) 四、重建关系(195) 第三编 教育话语的解构 11.实践性思维中的心理学(201) 一、问题设定(201) 二、教育实践与心理学的背景(203) 三、理论与实践的三种关系:对“技术理性”的批判(210) 四、“实践之中的理论”的三种状态(216) 五、田野作业的课题(221) 六、走向行动研究(225) 【补论】教育心理学的超心理学(230) 12.历史认识与心理学(235) 一、引言(235) 二、心理学中的时间观念(236) 三、文化·社会·历史的心理学(241) 四、识记与回忆的心理学(244) 五、生活经历的心理学(246) 六、课题与展望(248) 13.公众与教育 ——战后民主主义与杜威(253) 一、战后的日本社会与杜威(253) 二、“公众”与“共同体”的缺失(255) 三、构成“公众”的成分(258) 四、课题与展望(261) 14.性别与课程(263) 一、引言:性别特征与近代教育(263) 二、课程(268) 三、关心(271) 四、再生产的身份(274) 15.赠与、再分配、交换的教育关系 ——交往的经济构造(279) 一、问题的构图(280) 二、赠与的教育关系(282) 三、互酬、再分配、交换的关系(285) 四、学力:货币的隐喻(291) 五、一个神话:自律的、合理的个人(293) 六、关注教育交往的多层构造(296) 第四编 构筑学习的共同体 16.逃避学习的儿童(303) 一、渲染的危机与忽略的实态(303) 二、危机的实态:逃避“学习”(307) 三、学力低下的真相(310) 四、“勉强”时代告终:东亚型教育的终结(315) 五、社会的变化与教育改革的失败(322) 六、从“勉强”到“学习”(331) 17.新型公共圈的缔造——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337) 一、何谓学校的危机?(337) 二、两种体制的崩溃(338) 三、缔造公共圈的构想力(340) 18.改变教室的空间(343) 一、引人人胜的空间(343) 二、依傍时间和场所(344) 三、从住所到学舍(346) 19.学校建筑的评价轴——从教育学的立场出发(349) 一、引言(349) 二、五个评价轴的基本视点(350) 三、对于今后的期待(354) 20.教育·春夏秋冬(355) 21.儿童的时间(365) 22.阅读10册教育书籍(369) 一、阅读所生成的“自我”与“历史”(370) 二、清除了“学校气味”的学校(371) 三、从儿童的丧失到儿童的再发现(373) 23.构筑共生的关系 ——超越现代的市民社会与教育(377) 24.从个体的伫立到学习的共同体(381) 一、他者的丧失(381) 二、教师的现实的姿态(382) 三、“学习共同体”再考(383) 四、发现固有名词(386) 25.走向学校的再生 ——余音绕梁,创意未来(389) 一、余音绕梁(389) 二、与家长、市民一起建设的学校(393) 三、以市教育委员会为中心的改革(396) 译后记(398)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