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追慕与忧惧:英国的远东想象(1600—1730)

追慕与忧惧:英国的远东想象(1600—1730)

  • 字数: 301
  • 出版社: 三联书店
  • 作者: (美)罗伯特·马克利|责编:周玖龄|译者:王冬青
  • 商品条码: 978710807289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22
  • 出版年份: 2023
  • 印次: 1
定价:¥6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作者对殖民主义欧洲中心的否定,和对后殖民批评范式局限的批评,这一共存的双重叙述,使得这部十余年前出版的专著,至今仍具有其重要性,或者说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显得更为重要。 ——马丁·普赫纳(Martin Puchner) 17世纪至18世纪,中国、日本和香料群岛等远东异域令英国人一度目眩神迷。当时的远东供应着欧洲渴求的香料和奢侈品,也是欧洲幻想中潜力无限的商品外销市场。作者罗伯特·马克利重新思考了彼时英国文学对国族和个体身份的想象,由此考察富强的远东如何唤起英国的追慕与忧惧。 本书是英语世界中国形象研究的“转向”之作,也是一部“亚洲主导秩序下的英国文学史”。继萨义德《东方学》及后殖民研究之后,马克利进一步超越欧洲中心论的理论框架,审视了弥尔顿、德莱顿、丹尼尔·笛福和斯威夫特等作家如何应对一个愈发陌生又颇具挑战的世界格局:迄至1800年,远东帝国主导着全球经济,而英国则身居边缘。 为了还原早期现代欧洲作为“弱势”文明对富庶的亚洲的历史想象,在细读文学经典的基础上,作者还广泛探讨了荷兰商人、欧洲传教士、俄国使团、西方地理志作者等群体撰述的两百余种作品和史料,勾勒出一幅“远东中心”的全球史图景,深刻影响了同领域此后至今十余年的研究方向。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罗伯特·马克利(Robert Markley),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英文系讲席教授。美国权威学术期刊The Eighteenth Century: Theory and Interpretation主编,曾出版学术专著多部,包括Fallen Languages: Crises of Representation in Newtonian England(Cornell UP,1993)、Dying Planet: Mars in Science and the Imagination(Duke UP,2005)和The Far East and the English Imagination, 1600-1730(Cambridge UP,2006)。马克利在18世纪研究、科学文化史研究和数字媒体研究等领域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主编学术文集多部,并担任知名期刊的特刊客座编辑。 译者简介 王冬青,香港大学英文系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广外阐释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英文学与文化交流,在《外国文学评论》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重写现代性:《英国的远东想象》与文学的世界史(颜海平 寿天艺) 中文版序 致 谢 导 论 明末清初的英国文学 第一章 远东、东印度公司和英国想象 第二章 中国和欧洲中心观的局限:弥尔顿、耶稣会士和开封的犹太人 第三章 “敬呈常贡”:文雅、礼仪和欧洲在清朝中国的角力 第四章 商人英雄:德莱顿剧作《安波纳》中的贸易、民族主义和屈辱叙事 第五章 “我说完了我的岛,以及有关的种种故事”:鲁滨逊的远东漂流记 第六章 “这般取之不竭的金库”:笛福、信贷和南海传奇 第七章 格列佛、日本人和欧洲受辱的想象 尾 声 贸易的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索 引 译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