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第1卷)(精)

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第1卷)(精)

  • 字数: 417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陈立新//于沛//隽鸿飞|总主编:于沛
  • 商品条码: 978751616582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69
  • 出版年份: 2015
  • 印次: 1
定价:¥1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由陈立新、于沛和隽鸿飞所合著、于沛主编的《 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第1卷)(精)》一书是《 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6卷本的第1卷,主要内容是 唯物主义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作者重点分析 了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强调唯物史观的创立,是社会生产力和阶级斗争发展 到一定阶段合乎逻辑的产物,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 义。作者从经济学、哲学、历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 ,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思想渊源,并从历史的本 质、历史时间、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规律与进程等 方面分析了马克思史学思想的具体内容。
作者简介
陈立新,1963年11月出生,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2002年7月一2004年6月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8年获得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持承担了多项各种级别的研究课题,公开发表了多项专题学术研究成果,分别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历史哲学》、《德意志意识形态》等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及校级通识课《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十多年来始终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主要研究领域,立足于当代哲学语境解读马克思哲学文本,围绕马克思存在论和历史哲学两个研究方向,大体形成了三大学术研究板块.即历史唯物主义存在论原则的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当代形象的批判性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当代意义研究。 于沛,1944年生于天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1992年起领取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央马工程重点课题“史学概论”“世界现代史”首席专家。研究方向是史学理论暨史学史。近年出版专著有《史学思潮和社会思潮》《历史认识概论》《当代中国世界历史学研究》《经济伞球化和文化》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卜发表文章百余篇。 隽鸿飞(1970--),男,黑龙江省兰西县人,哲学博士。现为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入选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从事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国外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等领域问题的研究。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思想渊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诞生的时代背景 一 文艺复兴运动 二 宗教改革运动 三 工业革命 四 资产阶级政治革命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哲学来源 一 近代哲学的存在论基础 二 历史性为内在性的奠基 三 历史运动的逻辑表达 四 “以清醒的哲学来对抗醉熏熏的思辨”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经济学来源 一 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开启 二 法国重农主义 三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一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学来源 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史学 二 启蒙运动时期的史学 三 浪漫主义时期的史学 四 实证主义的史学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自然科学来源 一 近代自然科学的开端 二 近代经验自然科学 三 近代理论自然科学 第二章 唯物史观的形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前的社会历史观 第二节 唯物史观的创立 第三节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二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四 社会经济形态 五 阶级和阶级斗争 六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四节 历史发展的辩证运动 一 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 二 历史发展的同一性与多样性 三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第五节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一 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 二 生产力革命和交往革命 第六节 马克思的两部历史学笔记 一 《历史学笔记》 二 《古代社会史笔记》 三 唯物史观和两部历史学笔记 四 两部历史学笔记的方法论意义 第七节 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 第三章 马克思的史学思想 第一节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历史维度 第二节 历史的本质、起源与目的 一 历史的本质 二 历史的起源与目的 第三节 历史时间 一 历史与时间的共生 二 时间对于历史的内在性 三 时间概念的基本内涵 第四节 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 人的需要: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 马克思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形而上分析 三 马克思对历史发展动力的现实分析 四 两种生产理论对历史动力问题的新阐释 第五节 历史规律与进程 第六节 世界历史与共产主义 第七节 历史意识与历史认识 一 意识的历史生成性 二 意识与历史的内在统一性 三 历史意识的内涵 四 历史认识的主体、客体及二者的统 五 历史认识的具体方式 六 历史认识的目的和意义 第八节 马克思的历史生成论 一 历史决定论 二 历史非决定论 三 历史生成论 第九节 历史研究的方法 一 抽象与具体相统 二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三 历史与结构相统一 四 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方法 第十节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及其史学意义 一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源起 二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哲学基础 三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社会历史批判性质 第十一节 马克思的人类学研究及其史学意义 一 马克思人类学研究的分期 二 马克思人类学研究的问题 三 历史研究与人类学研究的统一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