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李泽厚论教育(梦山书系)

李泽厚论教育(梦山书系)

  • 字数: 207
  • 出版社: 福建教育
  • 作者: 李泽厚|编者:杨斌|责编:林云鹏
  • 商品条码: 978753349660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8
  • 出版年份: 2023
  • 印次: 1
定价:¥3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李泽厚的教育思想扎根于其哲学观(人类学本 体论)、美学观(自然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思想 史观(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基础上,批判借鉴了马 克思、康德、皮亚杰、杜威等人的哲学思想和教育 思想,形成了自己“立美育人”的教育美学思想。 李泽厚认为,教育之美的前提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教育美的根源在遵循规律的教育教学实践。教育 美学是教育最高的一种境界。提出“美育不只是艺 术教育,更深层次的审美教育在于合规律合目的的 实践”“教育学可能成为未来社会的最主要的中心 学科”“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心理建设”“教育的最 终目的是使人全面发展”等振聋发聩的观点。科技 的进步,要求重新定位教育的功能,重新思考教育 的目的,李泽厚的教育思想必将更加得到重视。
作者简介
李泽厚,中国当代具原创性、具系统性、具影响力、享有世界声誉的大思想家,在哲学、思想史、伦理学、美学等多个领域均有重大建树,其思想系统为“人类学历史本体论”。 李泽厚1930年6月出生于湖北武汉,湖南长沙人,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20世纪50年代创立了“实践美学”;80年代开时代之先声,独领风骚,风靡神州,被誉为“思想领袖,青年导师”,创造了思想文化界的“李泽厚时代”。1988年当选为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1992年客居美国,先后任美国、德国等多所大学的客席讲座教授等。1998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2010年入选世界具的《诺顿理论和批评选集》,跻身于世界伟大文艺理论家行列。 主要著作:《批判哲学的批判》《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走我自己的路》《论语今读》《己卯五说》《历史本体论》《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伦理学纲要》《哲学纲要》《该中国哲学登场了?》《中国哲学如何登场?》《回应桑德尔及其他》《什么是道德》《由巫到礼 释礼归仁》等;结集有《李泽厚十年集》《李泽厚集》《李泽厚对话集》等。
目录
引言 辑一 以美启真:创造性培养之路 美是一种愉快的自由感 美育的广义与狭义 科学之美 “内在自然的人化” 由度到美 形式感受 自由直观:个体创造性的关键 秩序感 人类既需要数学,也需要艺术 关于“美育代宗教”的杂谈答问(2008) 漫述庄禅 美育要培养形式感、敬畏感 人工智能无法替代人的整个心灵 如何培养有开拓精神、有创造性的人才 辑二 从婴儿起培养“自觉注意” 工具的重大意义 动作思维与原始语言 语言学、心理学应建立在人类学的基础上 康德非常注意教育问题 从婴儿起培养“自觉注意” 中国传统的缺失 “结绳记事”就是最初的历史记录 汉字:并非口头语言的记录 关于默会知识 从来不谈方法论 中学要设立独立的逻辑课程 《论语》的主旨是“学” 辑三 皮亚杰的动作和杜威的工具 皮亚杰忽视了强制教育对儿童的巨大作用 皮亚杰再次证实了马克思的哲学观点 杜威没有强调物质工具对实践在本源上的规定意义 John Dewey的工具主义 复活Dewey,补救他的缺失 皮亚杰的动作与杜威的工具 杜威还是没法和马克思比 现代心理学还在婴儿阶段 研究人类心理,应不同于研究动物心理 儿童道德教育,免不了一定的强迫因素 辑四 教育学:未来社会的中心学科 哲学向何处去 人类心理本体的建设问题 世纪新梦 教育学:未来社会的中心学科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性 天地国亲师 人文教育不能是功利主义的 教育是个大问题 要启蒙,不要蒙启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