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反思现代(近代中国历史书写的重构)(精)/论世衡史丛书

反思现代(近代中国历史书写的重构)(精)/论世衡史丛书

  • 字数: 230
  • 出版社: 四川人民
  • 作者: 黄克武|责编:冯珺
  • 商品条码: 978722011934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92
  • 出版年份: 2021
  • 印次: 1
定价:¥7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上世纪90年代之后学界逐渐反思以西方为中心 的范式,不再以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的“现代性”当 作唯yi的、普遍的生活模式,进而提出以中国为中 心,探索现代性的他种可能。在此理念之下,中国 现代性不但是一个现实的生活处境,有其内在的发 展理路,也是中西历史、文化交融互释之产物。本 书以此为轴心,从典范转移到具体个案,反省近三 十年来的近代中国史学研究。全书收编论文16篇, 由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典范转移、中外学界研究状 况的反省,以及几本中英文史学著作的书评等集结 而成,分为典范转移、晚清史的检讨、民国史的反 省等三个部分。以著作与议题作为切入点,本书通 过观察历史研究的思路如何转变,学者如何各显神 通拓展新局面,期待由此产生出新问题与新方法, 为近代中国史研究提供借鉴。
作者简介
作者:黄克武,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系博士,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现任该所特聘研究员,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研究领域为清末民国思想史、政治史与明清文化史。主要著作包括《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1994)、《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1998)、The Meaning of Freedom: Yan Fu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Liberalism(2008)、《惟适之安:严复与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2010)、《近代中国的思潮与人物》(2013)、《言不亵不笑:近代中国男性世界中的谐谑、情欲与身体》(2016)、《顾孟余的清高:中国近代史的另一种可能》(2020)等;并编有《画中有话:近代中国的视觉表述与文化构图》(2003)、《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与王建朗合编,2016)等十余部著作。
目录
典范转移 “现代”观念之源起与历史研究的本土反思 前言 近代中国“现代”概念之起源 现代化研究范式的建立 多元现代性的反思 结语 从“文明”论述到“文化”论述:清末民初中国思想界的 一个重要转折 前言 “文明”与“文明史” “文化”与“文化史” 文明、文化与科玄论战 结论 翻译、启蒙与中国现代性 前言 翻译研究的两种取径 广告与翻译 翻译与启蒙:鲁迅 翻译与启蒙:梁启超 翻译与启蒙:严复与新观念、新语汇的译介 结语 从“士大夫”“士绅”到“地方精英”:二十世纪 西方汉学界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领导阶层之研究 前言 “东方专制论”下的国家代理人 艾伯华与士绅社会理论的建立 对于明清士绅角色的辩论 施坚雅的理论架构与区域研究的兴起 “孔飞力学派”与地方精英典范的形成 Esherick、Rankin与地方精英典范的建立 世俗化理论是否适用于近代中国 前言 何谓世俗化 世俗化概念是否适用于近代中国 结语 建立史学典范的一个努力:论佘英时《史学评论》 “代发刊辞” 晚清史的反省 经世文编与中国近代经世思想研究 前言 “经世文编”简介 “经世文编”思想内涵之分析 研究方法的反省 研究展望 清代考证学的渊源——民初以来研究成果之评介 评介倪德卫《章学诚的生平与思想(1738一1801)》 评柯文著《历史中的三个基调:作为事件、经验 与神话的义和团》 前言:著述背景 理论架构 实例展演 反省与评估 文格德与西方眼中的中国形象:论《一个骑士在中国》 评潘英著《革命与立宪》 民国史之检讨 从晚清看辛亥革命 序言 思想动员:辛亥革命的思想根源 革命党与立宪派共造共和大业 辛亥革命的意义:代结论 评刘禾著《跨越语际的实践:1900至1937年间 中国的文学、民族国家文化与被翻译的现代陛》 胡适档案与胡适研究 前言 胡适纪念馆藏档案简介 穿透迷雾:如何利用胡适档案从事胡适研究 以胡适档案解决问题的一个案例:陈之迈致胡适函 结论 记忆、认同与口述历史 前言:众声喧哗的历史场景 口述历史所面临的困难 口述访问工作的社会面向 集体记忆理论对口述工作之启示 历史记忆与现实利益之干扰 口述记录之挑战:从语言到文字 结语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