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创业型大学本土化的中国模式研究

创业型大学本土化的中国模式研究

  • 字数: 332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付八军
  • 商品条码: 978752033675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09
  • 出版年份: 2018
  • 印次: 1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付八军著的《创业型大学本土化的中国模式研究 》通过对创业型大学内涵的溯源性解读,提取两位理 论鼻祖关于创业型大学内涵的最大公约数,结合中国 实际构建创业型大学本土化的内涵要点。中国传统型 院校向创业型大学转型,应用型大学是其不可逾越的 一个发展阶段。当应用型大学能够凭借其人才培养质 量与科研成果效应而不是政府的文凭保护来获得社会 资源之后,应用型大学也就自然过渡到创业型大学自 力更生能力的展现阶段。创业型大学的中国实践之路 ,不可能是一条自上而下的道路,只能是自下而上的 “逆袭”之路。当传统型院校普遍转型为该种精神特 质的大学,或者创业型大学的办学理念成为一种大学 常识,那么“创业型大学”这个概念就可以因为完成 “唤醒与启蒙”的重大使命而退出历史舞台。
作者简介
付八军,绍兴文理学院教育学院教授。先后在湘潭大学获管理学学士、历史学硕士学位,在厦门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曾在湖南省教科院从事过管理工作,在中国教育报刊社从事过新闻工作,在地方院校从事过教学与行政工作。2013年,入选浙江省之江社科青年学者。2014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
目录
引论 上篇 本体论 第一章 创业型大学的内涵 第一节 创业型大学本土化的理论误解 一 将创业型大学的含义局限于学者的个别化或者阶段性观点 二 将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性或者说灵魂归结于学术资本主义 三 将创业型大学学术资本转化局限于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第二节 创业型大学内涵的溯源性解读 一 解读伯顿·克拉克的创业型大学观 二 解读亨利·埃兹科维茨的创业型大学观 三 提取克拉克与埃兹科维茨关于创业型大学内涵的最大公约数 第三节 创业型大学本土化的内涵诠释 一 建立创业型大学本土化理论体系的现实需要 二 创业型大学中国化的分析框架及其内涵要点 三 确立中国创业型大学本土化内涵的时代意义 第二章 创业型大学的类型 第一节 创业型大学的分类依据 一 基于两位创业型大学理论鼻祖的案例高校进行分类 二 基于战略目标定位而对中国的创业型大学进行分类 三 基于科学能力与创业能力而对创业型大学进行分类 四 基于创业型大学学术资本转化的三大领域进行分类 第二节 教学服务类创业型大学 一 彰显有效知识传承:教学服务类创业型大学的时代价值 二 强化市场竞争能力:区别于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显著特征 三 打造教学服务平台:教学服务类创业型大学的变革趋势 四 公益型与营利型:教学服务类创业型大学的两种模式 第三节 学术应用类创业型大学 一 教学科研双螺旋发展:学术应用类创业型大学的基本特征 二 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学术应用类创业型大学的科研取向 三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学术应用类创业型大学的建设主体 四 公益型与营利型:学术应用类创业型大学的两种模式 中篇 实践论 第三章 创业型大学的中国实践 第一节 创业型大学本土化的实践误区 一 以直接筹措经费作为主导目标的创业型大学建设不合国情 二 无视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创业型大学建设更加容易招致抵制 三 未能着力于推动教师转型而导致创业型大学建设劳而无功 第二节 创业型大学本土化的制度缺失 一 创业型大学现有的制度环境分析 二 创业型大学应有的制度环境构思 三 创业型大学应对制度缺失的策略 第三节 创业型大学建设的中国化模式 一 从应用型大学的高度与广度推动地方高校转型 二 应用型大学的精神实质或者灵魂在于学以致用 三 学以致用只是彰显应用取向的实用主义学术观 第四章 应用型大学的自力更生 第一节 应用型大学的成果转化 一 科研转向:应用型大学成果转化的制度创新 二 学科调整:应用型大学成果转化的院系改革 三 平台建设:应用型大学成果转化的组织保证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