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人民团体参与协商民主建设制度化研究

人民团体参与协商民主建设制度化研究

  • 字数: 355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康晓强
  • 商品条码: 978752033428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16
  • 出版年份: 2018
  • 印次: 1
定价:¥9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协商民主究其实质而言是一种政治治理形态, 多样要素、多元主体参与其中并希冀实现自身的独 特使命。在中国,作为国家治理体系重要一极的人 民团体,不仅是一种自在的存在,也是一种自为的 存在,有其独特的发展结构和本质属性,其参与协 商民主产生了双重效应:一方面深刻改变了协商民 主的结构形态、价值形态、功能形态;另一方面从 外在环境上倒逼、促推自身的全面性、整体性转型 。协商民主的开展、发展既是广泛、多层的,更是 制度化的。因而,人民团体参与协商民主的质量,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制度化程度,主要是以下两 个因素:一是人民团体自身发展的制度环境及其运 行的制度化水平;二是协商民主建构与建设的制度 化程度。这两大因素不可或缺、相辅相成,其有机 互动共同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民团体协商 民主的运行品质。康晓强著的《人民团体参与协商 民主建设制度化研究》基于实证调研进行学理提炼 、提升,力图深度揭示中国人民团体参与协商民主 之制度环境的基本特征、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根本 症结、变迁路径。
作者简介
康晓强,1982年生,福建惠安人。201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组织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出版专著4部。在《教学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民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8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
目录
第一章 导论:研究目的、述评与框架结构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评述 一 国外研究评述 二 国内研究评述 第三节 理论视角的采择 一 国家治理的两个理解维度 二运用国家治理视角的适用性分析 第四节 本书的主要框架 第五节 本书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人民团体:中国协商民主体系建构独特的主体结构 第一节 人民团体: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 一 人民团体:中国语境下的一个独特概念工具 二 人民团体与群众团体 三 人民团体的主要类型 第二节 协商民主: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特有形式 一 民主协商与协商民主 二 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 三 协商民主:基于中国自身逻辑生长起来的民主形态 四 协商民主:作为整体性存在形态的制度体系 第三节 人民团体的介入:丰富中国协商民主的形态 一 拓展协商民主的主体结构 二 深化协商民主的内容 三 规范协商民主的过程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民团体参与协商民主:主要类型及其功能 第一节 经济利益型人民团体与劳资矛盾协商——以工会参与集体协商为例 一 劳资矛盾的新特点和新趋向 二 工会开展集体协商的主要类型 三 工会在集体协商中的功能及其限度 四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政治使命型人民团体与协商民主——以共青团引导青年社会组织为例 一 共青团:作为政治使命型的人民团体 二 青年社会组织生长的基本特征 三 联系一服务一引领:共青团引导青年社会组织的行动逻辑 四 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社会服务型人民团体与立法协商——以全国妇联参与《反家暴法》立法为例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立法协商:协商民主在法治领域的运用和运行 三 全国妇联参与《反家暴法》制定的过程 四 全国妇联在《反家暴法》制定中的功能结构 五 结论与讨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民团体参与协商民主呈现三大独特优势 第一节 双重“嵌入”结构 一 “双重嵌入”的网络体系 二 双重“嵌入”结构对协商民主建构的效应 第二节 本质属性的内在耦合 一 人民:人民团体的主人 二 人民:协商民主的主体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