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肿瘤学概论(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第2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肿瘤学概论(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第2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 字数: 533
  • 出版社: 人民卫生
  • 作者: 编者:赫捷
  • 商品条码: 9787117266857
  • 版次: 2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6
  • 出版年份: 2018
  • 印次: 1
定价:¥6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53种的修订,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文),加快构建规范化、标准化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医学人才成才规律和中国医学教材建设规律,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医学精品教材。本套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是我国医学教育领域起步最早、历史最悠久、修订版次最多的权威、规范、科学、经典的国家级规划教材。第八轮教材自2013年秋季出版至今,已经4年时间,修订再版是学科知识及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次修订将根据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和教材体系建设的创新,并继续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教材编写原则,更新内容,体现继承与发展。
作者简介
赫 捷 男,1960年生于长春。我国著名的肿瘤学、胸外科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癌症中心主任、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兼党委书记、胸外科主任医师。兼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候任理事长、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兼肿瘤医院管理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以及《中华肿瘤杂志》《中国肿瘤》杂志主编;被推选为亚洲胸外科医师协会主席、美国外科学院院士(FACS)、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Mayo Clinic医学中心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客座教授等。 本科就读于原白求恩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得肿瘤学硕士和博士学位;长期从事肺癌、食管癌等胸部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和规范化综合诊疗研究,是我国最早创立肿瘤遗传资源库和转化研究实验室的临床肿瘤专家之一,主要开展肺癌、食管癌的分子分型与个体化诊疗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绘制了我国食管癌的基因突变图谱和食管鳞癌、肺鳞癌的非编码RNA表达谱,筛选发现并验证了IDH1等多个新的肿瘤分子标志物。主持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多项国家级重大项目,作为通讯作者在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Nature Genetics、Gut、Clinical Cancer Research等肿瘤学、遗传学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得发明专利9项;牵头制定我国《食管癌规范化诊治指南》《肺癌规范化诊治指南》《食管癌诊断标准》《肺癌诊断标准》等行业标准,主编国家级医学专业规划教材《肿瘤学》《临床肿瘤学》,以及《食管癌》《食管癌微创外科手术教程》等学术专著十余部;以第一完成人领衔的“食管癌规范化治疗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推广”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目录
论1  第一节 肿瘤学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1  第二节 临床肿瘤学的形成、课程设置及学习理念  4  第三节 临床肿瘤学的展望  6  第一篇 肿瘤流行病学 第一章 肿瘤流行病学概论8  第一节 肿瘤流行病学的研究  8  第二节 肿瘤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  9  第三节 肿瘤流行病学的前景  10  第二章 肿瘤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12  第一节 恶性肿瘤的流行趋势  12  第二节 肿瘤流行病学的常用研究方法  13  第三节 肿瘤流行病学研究结果的真实性  19  第三章 肿瘤的病因及危险因素22  第一节 环境致癌危险因素  22  第二节 基因组危险因素  24  第四章 肿瘤预防27  第一节 概述  27  第二节 肿瘤的三级预防  27  第三节 恶性肿瘤的预防及控制策略  31  第二篇 肿瘤发生及发展机制 第五章 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34  第一节 概述  34  第二节 肿瘤相关基因  37  第三节 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与肿瘤  40  第六章 肿瘤的生物学行为44  第一节 肿瘤细胞生长动力学及调控机制  44  第二节 肿瘤血管生成  46  第三节 肿瘤的演进和异质性  50  第四节 肿瘤侵袭及转移  52  第七章 肿瘤与免疫57  第一节 肿瘤抗原  57  第二节 肿瘤免疫编辑理论  60  第三节 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  61  第四节 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  65  第三篇 肿瘤诊断 第八章 肿瘤标志物诊断70  第一节 概述  70  第二节 肿瘤标志物分类  72  第三节 肿瘤标志物在常见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75  第九章 肿瘤病理学诊断81  第一节 概述  81  第二节 肿瘤病理学诊断常用技术及应用  82  第三节 肿瘤病理学诊断分类  89  第四节 肿瘤病理学诊断临床应用范例  93  第十章 肿瘤影像诊断96  第一节 影像学诊断技术方法及原理  96  第二节 常见肿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优选及诊断   99  第十一章 肿瘤内镜诊断109  第一节 概述  109  第二节 内镜诊断方法  110  第三节 常见内镜的临床应用  112  第四节 常见肿瘤内镜诊断  116  第十二章 肿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相关评估120  第一节 肿瘤的临床诊断  120  第二节 肿瘤的治疗相关评估  123  第三节 肿瘤患者的随访  126  第四篇 肿瘤治疗 第十三章 肿瘤的综合治疗与个体化治疗128  第一节 概述  128  第二节 不同治疗手段在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中的地位  129  第三节 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基本原则及模式  131  第四节 肿瘤的个体化治疗  133  第十四章 肿瘤外科治疗136  第一节 概述  136  第二节 肿瘤外科治疗原则  136  第三节 肿瘤外科的手术分类及应用  138  第十五章 肿瘤放射治疗141  第一节 概述  141  第二节 放射物理学  141  第三节 放射生物学  143  第四节 临床放射治疗学  146  第十六章 肿瘤化学治疗151  第一节 概述  151  第二节 化学治疗药物分类  153  第三节 化学治疗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  156  第四节 化学治疗药物的应用原则  156  第五节 化学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158  第十七章 肿瘤介入治疗和其他治疗160  第一节 概述  160  第二节 肿瘤的血管性介入治疗技术  161  第三节 肿瘤的非血管性介入治疗技术  162  第四节 常见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  164  第五节 肿瘤热疗和光动力治疗  167  第十八章 肿瘤生物治疗总论171  第一节 肿瘤生物治疗的概念及发展简史  171  第二节 肿瘤生物治疗的分类及方法简介  173  第三节 肿瘤生物治疗在综合治疗中的应用   174  第十九章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和基因治疗177  第一节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概述  177  第二节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分类  177  第三节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  183  第四节 肿瘤基因治疗简史  186  第五节 肿瘤基因治疗要素组成  187  第六节 肿瘤基因治疗策略  190  第二十章 肿瘤免疫治疗193  第一节 概述  193  第二节 肿瘤免疫治疗的分类  194  第三节 免疫治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作用   200  第二十一章 肿瘤内分泌治疗203  第一节 肿瘤内分泌治疗作用机制  203  第二节 肿瘤内分泌治疗药物分类  205  第三节 内分泌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205  第二十二章 肿瘤中医药治疗209  第一节 肿瘤中医药治疗简史  209  第二节 肿瘤中医治疗原则  210  第三节 肿瘤中医药常见治疗方法  211  第四节 中医药治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213  第二十三章 肿瘤姑息治疗218  第一节 概述  218  第二节 生活质量与症状负荷评估  220  第三节 肿瘤常见症状的处理  221  第二十四章 癌症疼痛治疗228  第一节 癌症疼痛的定义、分类与评估  228  第二节 癌症疼痛治疗  230  第二十五章 肿瘤营养疗法236  第一节 基本概念  236  第二节 营养诊断  238  第三节 营养治疗  240  第四节 疗效评价  245  第二十六章 肿瘤患者的心理社会干预246  第一节 心理社会因素与恶性肿瘤  246  第二节 肿瘤患者的心理社会干预  249  第三节 心理社会肿瘤学  250  第二十七章 肿瘤急症治疗252  第一节 结构破坏或阻塞压迫性急症  252  第二节 代谢性急症  257  第三节 肿瘤治疗相关性急症  259  推荐阅读262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263 本书测试卷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