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精)/新民说

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精)/新民说

  • 字数: 333
  • 出版社: 广西师大
  • 作者: 鲁西奇|责编:李琳//黄旭东
  • 商品条码: 978756338770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78
  • 出版年份: 2014
  • 印次: 6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空间是历史的舞台。 本书运用“空间”的观念 与方法,思考“空间”对于中 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分析 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 空间结构,可称为“空间维 度下的历史分析”。全书分 为“区域多样性”“核心与边 缘”“城市与村庄”三大部分 ,分别讨论了“中国历史发 展的五条区域性道路”,“王 朝的‘核心区’及其变动”,“ 内地的边缘”,“权力与城市 空间”,“乡村聚落形态的演 变及其区域差异”等主题。 作者以地理环境与人类活 动的互动为视角,阐述幅 员广阔、多民族统一国家 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历史地 缘结构的形成与演进,以 及此种地缘结构对地区开 发进程、经济格局之演变 、文化区域的分合乃至国 家政治结构等方面的影响 ,进而分析区域差异及多 样性与中国历史总体发展 之间的关系。
作者简介
鲁西奇,男,1965年10月生,江苏东海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古代史与历史地理学研究。出版《区域历史地理: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汉水中下游河道变迁与堤防》、《城墙内外:古代汉水流域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汉中三堰:明清时期汉中地区的堰渠水利与社会变迁》、《人群·聚落·地域社会:中古南方史地初探》、《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中国古代买地券研究》、《何草不黄——<汉书>断章取义》等专著八种,《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与社会》等译著三种;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目录
空间与历史:空间视野下的中国历史(代序) 一 “空间”的力量及其意义 二 “区域多样性”与中国历史发展 三 核心与边缘:中国历史上的“核心区”与“内地的边缘” 四 村落与城市:传统中国乡村聚落与城市的形态和空间结构 五 多元、统一的中国是如何可能的? 卷一 区域多样性 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区域多样性” 一 景观多样性 二 历史进程与道路的多样性 三 区域多样性的方法论意义 中国历史发展的五条区域性道路 一 中国历史发展的五条区域性道路 二 适应、抉择与互动:历史道路区域性差异的形成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经济地带及其变动 一 三大经济带格局的形成 二 三大经济地带的变动 三 影响地带性差异之形成及其变动的诸因素 卷二 核心与边缘 中国历史上的“核心区”:概念及其分析理路 一 冀朝鼎的“基本经济区”概念及其分析理路 二 “核心区”概念的重新界定 三 不同层级的核心区与王朝国家的地方控制方式 中国历代王朝的“核心区”及其变动 一 秦汉时期的核心区及其转移:从关中到“三河” 二 北朝至隋、唐前期的核心区:关陇、河东与河洛 三 六朝及南唐、南宋的核心区:宁镇与江淮 四 中晚唐五代与北宋的核心区:汴洛与河北 五 辽金元三朝的核心区:从草原到燕地 六 明清两朝的核心区及其变动:南北直隶与畿辅 七 结语 “内地的边缘”:传统中国内部的“化外之区” 一 隙地、蛮荒以及帝国疆域内部的“化外之区” 二 “内地的边缘”的区域特征 三 “内地的边缘”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 “边缘”的“核心”:白莲教“襄阳教团”的形成与扩散 一 问题之提出:传统中国秘密社会的结构性特点 二 明清时期的鄂西北地区:“异端的渊薮” 三 清中期鄂西北白莲教传播的“核心区”及其“核心集团” 四 跳跃式传播:“襄阳教团”的扩散及其方式 五 边缘区域内边缘人群中“核心集团”的凝聚与分散 卷三 城市与村庄 空间与权力: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政治文化内涵 一 城市:权力运作的场所和工具 二 城墙:威权的象征 三 城墙内外:城市的空间分划及其意义 四 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研究理路 城墙内的城市?——关于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再思考 一 问题之提出 二 城墙之有无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