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建筑理论与设计:建构

建筑理论与设计:建构

  • 字数: 200
  •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
  • 作者: 史永高
  • 商品条码: 9787112267767
  • 版次: 1
  • 页数: 248
  • 出版年份: 2022
  • 印次: 1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面向设计的理论教学参考书。在简明阐述了建构学的历史脉络、核心思想、理论架构的基础上,本书把重点放在它的基本命题,以及在当代的议题延伸、面对的挑战和可能回应。全书亦以此分为基础和前沿两篇,前者探讨了建构学所要处理的材料、结构、建造等核心命题,具有普遍性;后者探讨了它们在场地、性能、图像等建筑其他要素或维度中的表现,既针对近30年来建构学研究中的偏颇与缺失,也是对当代建筑实践条件的回应。 本书以问题为线索,兼有西方学术脉络的梳理和本土问题的关注,在囊括这一领域主要学科知识点的基础上,尤为侧重批判性理论思考能力的引导与发展,探究一种与建筑实践保持一定距离但又能对实践有触发作用的理论主题,从而使建筑的理论和实践能够相互生发与贡献。
作者简介
史永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2010)。著有《材料呈现:19和20世纪西方建筑中材料的建造一空间双重性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目录
基础篇 第1讲 建构为何,何为建构 1.1 为何要讨论建构 1.2 对建构的诸般理解 1.2.1 语言之于概念 1.2.2 现代意义的建构 1.2.3 词源学追溯及其现实意义 1.2.4 建构的现代复兴背后的学科含义 1.2.5 当下的多重含义 1.3 本土语境中的建构学 1.4 建构的基本议题 第2讲 材料,以及对“本性”的顺逆 2.1 材料的在场与缺席 2.2 所谓的材料“自身”,以及是什么定义了材料? 2.2.1 “本性”与“属性” 2.2.2 材料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 2.2.3 “自然”材料与人工材料 2.3 三种典型材料 2.3.1 木 2.3.2 (混凝)土 2.3.3 塑料 2.4 材料置换,以及它的对立面观点 第3讲 结构,以及对它的再现 3.1 结构的“透明性” 3.1.1 结构理性主义 3.1.2 “透明”结构 3.1.3 “不透明”结构 3.2 现代框架结构 3.2.1 表皮独立 3.2.2 普通结构的不普通性 3.2.3 柱与墙 3.3 结构体系的纯粹与混杂 3.3.1 单一结构的理性和概念表象 3.3.2 组合结构的形式与空间内涵 3.3.3 水平向力的尴尬再现与读解 3.4 眼与心,结构向何者再现 3.4.1 受力实质与知觉表象 3.4.2 以心理重构来认知 第4讲 建造,以及在概念物化中的调整 4.1 连接与处理 4.1.1 对构件的连接 4.1.2 对表面的处理 4.2 身体与工具 4.2.1 身体、工具、机器 4.2.2 预制与再制 4.2.3 半工业化的属性和机会 4.3 外围护体的建造模式 4.3.1 实体建造与层叠建造 4.3.2 表面的“重量” 4.4 完成之度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