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多民族文学史观与中国文学研究范式转型

多民族文学史观与中国文学研究范式转型

  • 字数: 475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李晓峰//刘大先
  • 商品条码: 978751618982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22
  • 出版年份: 2016
  • 印次: 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李晓峰、刘大先编著的《多民族文学史观与中国 文学研究范式转型》是21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理论与批评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中华多民族文学史 观”研究的集成之作。作者在全面阐释多民族文学史 观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结构要素、现实价值和学 术意义的基础上,重新探讨了中国文学的时间、空间 、中国文学史的国家知识属性等中国文学研究的基本 问题,总结了多民族文学史观与中国历史哲学转型的 关系,考察了世界主要多民族国家的文化政策与多元 文学生态。本书的“多民族文学”不是少数民族内部 的“多民族文学”,而是指多民族国家的多民族文学 的客观形态。因此,本书的立意不仅在于促进中国少 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理论转向,更在于立足多民族文学 史观的理论基点,重新审视中国文学多民族、多历史 、多传统、多形态、多语种的特征以及冲融交汇、多 元并存、共同发展的历史规律,进而促进中国文学研 究范式的根本转型和世界意义上的文学话语革新鼎固 。因此,世界视野、国家意识与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 的中国话语体系建构,是本书的理论创新和学术贡献 。
作者简介
刘大先,1978年生于安徽六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中国文艺批评家协会青年委员,《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十三五”国家图书重大出版规划项目子课题1项,已完成人社部、 、中国社科院、北京市各类项目等多项。出版著作《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文学的共和》《时光的木乃伊》《无情世界的感情》《未眠书》等,译著有《陈查理传奇:一个中国侦探在美国》,主编有《本土的张力:比较视野下的民族文学研究》等。曾获第四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2013年度青年批评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作协民族文学年度评论奖。 李晓峰,1962年生于内蒙古赤峰市,现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会长,国家民委“领军人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大连民族大学教授,大连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文法学院副院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少数民族文学卷》 (第三版) “少数民族现当代文学”主编。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般项目3项,“十三五”国家图书重大出版规划项目子课题1项,省部级项目多项。著有《玛拉沁夫小说艺术论》《被表述的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史书写中的民族文学》《契丹艺术史》 (合著)《左宗棠中介人生》等。曾获得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国家民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国家、省部级政府奖8项。
目录
导言 问题与前景:从少数民族文学到多民族文学 一 没有少数民族,何来多民族国家 二 没有少数民族文学,何来中华文学 三 从少数民族文学到多民族文学 第一章 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内涵 一 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法理基础 二 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学理依据 三 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学科基础 四 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基本内涵 五 多民族文学史观与中国文学研究范式转型 第二章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构成要素 一 多民族的历史观 二 多民族的文学观 三 多民族的民族观 四 多民族的国家观 五 多民族的哲学观 第三章 多民族文学史观:中国文学史研究的缺失 一 中国文学史写作的三个阶段 二 多民族文学史观缺失之表现一:创作主体的多民族身份属性 三 多民族文学史观缺失之表现二:多地域、多民族与跨地域、跨民族的文化形态对中华文学史的影响 四 多民族文学史观缺失表现之三:多语种、跨语种与多语写作 五 多民族文学史观缺失之原因 第四章 多民族文学的时间 一 多民族文学史的“显在式样”与“隐性式样” 二 历史线性时序与多民族文学史的多时间结构 三 “多民族文学史”与“中国历史”的互文性关系 四 多民族文学的“多时间”与“多历史” 第五章 多民族文学的空间 一 多地域与多民族相叠加的多民族文化与文学 二 跨地域与跨民族的多民族文化与文学 三 动态的空间与多民族文学 第六章 多民族母语文学的意义、处境及传播 一 不在场的在场:多民族母语文学的尴尬处境 二 文化洼地效应的放大与单边译人 三 文化公平权力的缺席与母语文学传播权力的放逐 四 传播意识的缺乏与母语文学的自我遮蔽 五 多民族母语文学的意义及跨语际传播的自觉 第七章 多民族文学史的国家知识属性及其功能 一 现代知识转型与文学地位的提升 二 文学史的形成及知识权力 三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的国家知识属性 四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的功能 五 从晚清、民国到新中国:中国文学史的国家责任与使命 六 分裂与并置:各民族文学史与主流中国文学史的非对称性关系 第八章 多民族文学史观与中国历史哲学转型 一 现代与传统的起承转合 二 “中国”与西方的博弈交融 三 文学与历史的互相生成 四 作为“民族”内部动力的现代性历史 五 进行中的历史 第九章 世界多民族国家中的多民族文学 一 世界文学、民族文学与少数族裔文学 二 范式转移与重绘文学史面貌 三 多元文化主义及其不满 四 殖民、流散、国际主义转向 第十章 多民族文学发展报告——《民族文学》30年 一 多民族作家汉语文学 二 多民族母语汉译文学 三 多民族民间文学 四 多民族文学公共空间 五 办刊理念:世界眼光与多民族文学观 参考书目 修订版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