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认知符号学——美学和文学艺术研究新路径

认知符号学——美学和文学艺术研究新路径

  • 字数: 435
  • 出版社: 浙江大学
  • 作者: 马大康|责编:赵伟
  • 商品条码: 978730823782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72
  • 出版年份: 2023
  • 印次: 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借鉴西比奥克“建模系统理论”的核心思 想,对其进行了重要改造,超越符号学中的二元论 ,分别阐述了各种类型符号活动不同的施行方式、 性质及功能,重新构建了“认知符号学”。符号性 质的多样性和施行方式的复杂性、复合性,从根本 上改变了美学、诗学和阐释学的理论前提,专著以 此为立足点,重新思考美学和文学艺术,试图澄清 诸多有争议的基本理论问题。
目录
绪论 认知符号学新视野 第一章 语言论转向与西方理论话语的症结 第一节 “理论”:语言论转向 第二节 “后理论”:语言学新范式 第三节 语言论:症结与救治 第四节 走向新的认知符号学 第二章 符号建模与审美创造 第一节 西比奥克:拓展符号学领地 第二节 “总体符号学”质疑 第三节 从行为建模到语言建模 第四节 行为、语言及符号 第五节 建模活动与世界的构造 第六节 符号建模与审美创造 第三章 符号、文学艺术及其解释 第一节 两种不同的解释路径:言语行为与行为语言 第二节 原生性符号和次生性符号 第三节 文学艺术符号及其解释:对不可言说的言说 第四节 氛围、神韵的符号学根源 第四章 多模态符号·具身性·审美活动 第一节 两种原生性符号系统的分裂与纠缠 第二节 审美活动:言语行为与行为语言的深度交融 第三节 不同模态艺术活动的特性 第四节 符号的多模态性及多模态符号间的整合 第五章 符号结构与感觉重构 第一节 符号·仪式·文学艺术 第二节 语言、符号的虚拟意指与审美隔离机制 第三节 语言、符号的自我指涉与感觉配置及重构 第六章 行为语言、规范性与可能世界叙事 第一节 叙事理论及其历史化 第二节 行为语言:叙述学历史化的逻辑起点 第三节 行为语言及其规范性 第四节 社会规约:打开叙述学新的历史视野 第五节 规范性与可能世界叙事 第七章 数字媒介:符号生产与经验转向 第一节 符号泛滥与意义、价值转移 第二节 媒介变革与经验的转向 第三节 媒介融合与文学艺术生产 第八章 符号系统结构与“文化基因” 第一节 两种不同的符号建模与不同的关系模式 第二节 西方思想之符号系统结构特征 第三节 中国古代思想之符号系统结构特征 第四节 两条不同的审美回归之路:“迷狂”与“虚静” 第五节 符号系统结构与“文化基因” 第九章 中华审美文化传统的符号学阐释 第一节 言不尽意 第二节 立象尽意 第三节 “得意忘象”与“象—大象” 第四节 “意象”即“象—大象” 第五节 “意境”的符号学解释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