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刑事判决是如何形成的(基于三个基层法院的实证研究)/刑事程序法论丛

刑事判决是如何形成的(基于三个基层法院的实证研究)/刑事程序法论丛

  • 字数: 261
  • 出版社: 北京大学
  • 作者: 兰荣杰
  • 商品条码: 978730121975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7
  • 出版年份: 2013
  • 印次: 1
定价:¥3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刑事判决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法官究竟是如何作出裁判的?《刑事判 决是如何形成的(基于三个基层法院的实证研究)》作者兰荣杰对三个基层 法院的实证分析表明,1979年《刑事诉讼法》初创以来的两次大修,尽管 文本中的刑事审判颇有变化,本质上却是一脉相承,主要表现为“对抗/ 判定”、“阅卷/核实”、“初断/审批”三种模式。审判实践中,听证 式的庭审、默读式的阅卷和会议式的审批都可能直接产生判决。 《刑事判决是如何形成的(基于三个基层法院的实证研究)》中的三种 模式的具体适用,则与案件类型、法官习惯、绩效考核、法院传统乃至刑 庭规模等或偶然或必然的因素直接相关,并现实地影响到被告人的程序待 遇以至实体利益。
作者简介
兰荣杰,1980年生于四川,先后于四川大学、美国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获得法学学士、法学硕士(LL.M.)、法学博士、法律科学博士(S.J.D.)学位。现任教于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目录
导读 第一章 超越理论模式之惑:回归中国实践的刑事审判模式 第一节 中国刑事审判模式理论:一个简单的学术史梳理 第二节 面向中国实践的审判模式:回归实证研究 第二章 “对抗判定”模式:庭审中心主义 第一节 “对抗判定”模式的理论模型 第二节 实证考察:“对抗判定”模式的运行机制 第三节 效果评价:“对抗判定”模式的功能与缺陷 第四节 背景分析:“对抗判定”模式的生成机制 第三章 “阅卷核实”模式:案卷中心主义 第一节 “阅卷核实”模式的理论模型 第二节 实证考察:“阅卷核实”模式的运行机制 第三节 效果评价:“阅卷核实”模式的功能与缺陷 第四节 背景分析:“阅卷核实”模式的生成机制 第四章 “初断审批”模式:司法行政化 第一节 “初断审批”模式的理论模型 第二节 实证考察:“初断审批”模式的运行机制 第三节 效果评价:“初断审批”模式的功能与缺陷 第四节 背景分析:“初断审批”模式的生成机制 第五章 基于繁简分流的选择性适用:中国刑事审判的未来模式 第一节 作为理想类型的三种模式 第二节 回归诉讼元模式:以“对抗判定”模式为基础构建中国刑事审判 第三节 为书面审理正名:以“阅卷核实”模式改造简易程序 第四节 “抓大放小”:走向节制的“初断审批”模式 余论 1979-2012:刑事审判制度两次大修的脉络及其局限 第一节 通过审判程序发现真相的能力逐渐提升 第二节 为减轻法官负担而提升审判效率 第三节 通过人性化措施提升人权保障水平 第四节 刑事审判程序改革的局限 附录:访谈笔录摘要 参考文献 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