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恶的科学--论共情与残酷行为的起源

恶的科学--论共情与残酷行为的起源

  • 字数: 173
  • 出版社: 广西师大
  • 作者: (英)西蒙·巴伦-科恩|译者:高天羽
  • 商品条码: 978755981039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24
  • 出版年份: 2018
  • 印次: 1
定价:¥4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为什么有人会持刀闯进幼儿园砍杀儿童? 为什么有人会为盗取一枚戒指切下别人的手指 ? 为什么纳粹科学家会在俘虏身上做活体实验? 为什么有人会忽视其他同类的人性? 在哲学、宗教的思路里,人类的残酷行为通常 被解释为犯下罪行者的“恶”,但这不是一个令人 满意的回答。“恶”的概念只是虚晃一枪、将问题 暂时搁置,其实并没有给出答案。 西蒙·巴伦-科恩著的《恶的科学--论共情与残 酷行为的起源》是一位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对“ 恶”进行的系统思考,他借助科学家擅长的调查、 实验和分析,以“共情腐蚀”取代了“恶”:某个 人作恶时,他的共情遭到了腐蚀,共情水平较常人 要低很多。但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人的共情水平 不会导致极端恶行发生,虽然人们常常会不顾他人 的内心感受。 这一替换看似简单,却能帮助我们摆脱价值偏 见,给出预防恶行发生的思路。它同时提出了更多 需要解决的问题: “共情腐蚀”是如何发生的? 社会环境会对人的共情水平造成多大的影响? 为何同样遭遇“共情腐蚀”的自闭症患者一般 不会作恶? 本书也许会改变你思考“恶”的方式,甚至会 改变你对待“恶”的态度。
目录
致谢 第一章 对“恶”和人类残酷行为的解释 第二章 共情水平在人群中的正态分布 第三章 囚禁于自我聚焦状态中:边缘障碍、精神病态与自恋人格 第四章 在模式中寻找道德:阿斯伯格与自闭症患者 第五章 共情基因 第六章 对人类残酷行为的反思 附录一 共情商数(EQ)量表 附录二 如何识别零度共情(负面)类型的人 参考文献 人名、地名、机构名对照表 专名对照表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