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天道天行与人性人情--先秦儒家性与天道论考原/江苏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

天道天行与人性人情--先秦儒家性与天道论考原/江苏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

  • 字数: 442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林桂榛
  • 商品条码: 978751615247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79
  • 出版年份: 2015
  • 印次: 1
定价:¥9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林桂榛所著的《天道天行与人性人情--先秦儒家 性与天道论考原》深研孔孟荀的天道论、人性论,探 赜索隐,正本清源,新意迭出,创见纷呈,如提出: 孔子精通天文与历数,其天道论是基于天体运行的“ 阴阳五行”易道哲学;孟子持伦理本体化的天人贯通 论,将人德本性化与天道化,故就历数性天道五行说 以张人德五行说;荀子持理智的天文学天道观,弓荀 学派天道论实是对孔子易学天道论的正确继承与发展 。本书对“道一易一阴一阳”等字义的辨正,对“五 行”本义及“五材”如何附会到“五行”的破解,对 思孟学派将五种人德附凑到天道五行而言德性五行并 推崇“圣一聪一闻”等的揭示,对《孟子》“天下之 言性也则故而己矣”章含义的考定,对子弓非孔子弟 子冉雍仲弓乃楚人肝臂子厷并“玄”字衍作弓、弘、 宏等的厘证,对《荀子·性恶》篇“性恶”命题由“ 性不善”而讹(讹于西汉末刘向之误改)及荀子不持性 恶论而持性朴论、习伪论的辨原,对荀子性朴论之理 论结构、学说源流、价值意义的分析,对弓荀、思孟 学派思想分歧的解剖,皆极富创见及详证,可谓有“ 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之功, 先秦儒学“性与天道”的一些重大问题或疑难问题由 此得到了辨正澄清。
作者简介
林桂榛,男,哲学博士,1974年3月生于赣南兴国县,华南师范大学学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武汉大学博士,曾任杭州师范大学助教、讲师,现任江苏师范大学副教授。为学效法清代朴学,推崇思想史、学说史、观念史、制度史、生活史等历史考证,无文史哲法诸局限或门户,主要问学中国经史与汉前诸子,素喜致思礼乐刑政与东亚文明,并自名其论为“自由仁教与民邦政治”。
目录
引言 一 黑格尔对孔子的哲学批评 二 怎样的哲学、孔子及儒学 第一章 孔子天文学天道论 第一节 道与天道 一 “道”字初义及哲思泛化 二 两种天道观、天道理论 (一)本体论哲学的天道 (二)天文学的阴阳天道(孔子及易传语录五种之解 第二节 天道与阴阳 一 易、阴、阳的字义 二 阴阳易道哲学的要义 第三节 四时与五行 一 “时”与“四时” 二 “行”与“五行” 第四节 孔子论性与血气 一 “性”、“习”之对说 二 “性谓人受血气以生” 三 血气之性与阴阳天道 第二章 孟子天论、性论辨 第一节 思孟“五行”考原 一 “五行”概念、观念源流考辨 (一)五行本为历数概念非材质概念 (二)水火木金土五材附会历数五行 (三)《尚书·洪范》“五行”概念问题 二 荀子的思孟“五行”批判问题 (一)思孟“五行”多解 (二)思孟“五行”正解 (三)“五行”说的几种形态 第二节 沟通天人的性道论 一 独以仁义礼知圣为“性” 二 由“性一德”到“天道” (一)“德,天道也” (二)“形色,天性也” (三)“不安不乐,不乐无德” (四)“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 (五)配天道五行以立德性之五行说 三 “聖(圣)”与“聪”、“闻” 四 段玉裁勘“圣人之于天道也” 五 “聖(圣)”:《尚书》与殷商传统 第三节 孟子“性善”论的勉强 一 绝对的性善论 二 摇摆的性善论 (一)孟子的四个辩论点 (二)“恻隐之心”从何而来? (同情心:怵惕一恻隐 三 “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辨正 (一)《孟子》说“性”的最后疑难点 (二)“故”字的“古”义与“欠”义 (三)作本初、原本义的故、本故、性故 (四)性、故、则、利、凿、致及其章义 第四节 北宋江望的孟子批判 一 北宋道学的孟子改造 二 北宋江望的孟子批判 (附)宋本江望《性说》原文 第三章 荀子天论、性论考 第一节 子弓易学与弓荀学派 一 子弓非仲弓(冉雍 二 子弓为楚人馯臂子厷 三 弓荀学派的天文学天道论 第二节 《荀子》“性恶”之校正 一 传世《荀子》人性论的矛盾 (一)荀子严申“性一伪”之分 (二)荀子严申“善一恶”之别 (三)荀子严申“合一验”之则 (四)荀子严申“可一必”之异 二 “性恶”乃“性不善”之讹 (一)“性善”相反命题是“性不善” (二)非证“性恶”,乃证“性不善” (三)荀子驳性善、谈朴伪、论化治 (四)本当作“性不善”的其他证据 三 “性恶”可能始讹于西汉末年 第三节 性朴论的结构与源流 一 “性恶”的怀疑与辩护 二 “性朴”论的理论结构 (一)性、材、伪、积范畴及其关系 (二)循人性人情而教化与管制并行 三 “性朴”论的理论源流 (一)荀子“性朴”论的源 (二)荀子“性朴”论的流 (三)荀子走出玄学性道论 (附)宋本《荀子·性恶》校勘清样 第四节 由人性论到人情论 一 “天功”与“天情” 二 “因人情”而治天下 三 “法出于礼”的礼法论 结语 孟荀天人论的差异 附录 《无求备齐荀子集成》49册总目绿 荀卿赞十二章——兼和杨海文教授 孟子得运二千年、荀子失运二千年(一 ——关于孟荀思想路向及学说命运 孟子得运二千年、荀子失运二千年(二 ——再述孟荀的思想路向及学说命运 各时期谁真正坚持了孔子的路线(道 《易经》的术数体系与思想体系 ——孔子易道思想考原[论纲 正统儒家本无什么本体论及形而上学 挽武漠大学中国哲学三贤(三章 致思尚经史,为学避玄谈 ——林桂榛三十五学术自述 主要参考书目 跋语 审查报告五则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