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

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

  • 字数: 240
  • 出版社: 广西师大
  • 作者: 李永刚
  • 商品条码: 978756339106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7
  • 出版年份: 2009
  • 印次: 2
定价:¥3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李永刚编著的《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 与监管)》关注互联网时代的民意表达与政府监管。它 们是这个新技术时代的一体两面。互联网的开放、自 由、匿名、加密等技术特征,为各种话语和集体行动 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也给传统意义的政治参与和政治 控制模式等,增添了一些新的元素。 站在民意表达的角度看,3亿多网民正在成为一 个独特的社群,形成新的意见阶层。“热帖、跟帖、 转帖”的传播技术得以快速汇聚草根的偏好;“话题 、词语、故事”的传播内容时常被群体情绪推波助澜 ;“人肉搜索、恶搞、山寨”的行为艺术展现了大众 消解权力的狂欢。站在政府监管的角度看,“防火墙 ”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诞生成长。在某种意义上, 它不仅是一个真实的技术存在,更是一个多方博弈的 最好意象。 现有的互联网监管体系至少可区分出四种不同角 色,即充当主导者的中央政府、充当执行者的部门与 地方政府、充当协作者的运营机构以及充当自律和相 互监督者的网民。不同角色的行动逻辑也各不相同。 要理解多重角色如何能够殊途同归,必须进入政治文 化传统予以体察。 《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由一 个强烈时代感的主题介入,最后又回到古老的价值层 面,力图追寻“善”的政治。各方应有更多耐心和信 心,为价值理想和现实权衡寻找对话余地。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视角与方法   一、经验分析与规范假设并重的混合方法   二、解释为主解读为辅的方法   三、多阶层一多偏好的分析解释方法  第四节 本书基本框架  第五节 关键概念解释 第一章 互联网的扩张与渗透:网民、网站、网络应用  第一节 互联网的基本特征   一、开放性   二、反控制   三、低成本   四、匿名性   五、互动性  第二节 网民主力:从精英到平民   一、网民性别   二、网民年龄   三、网民文化程度   四、网民个人月收入  第三节 网站结构:从圈层到网格  第四节 网络应用:从外接到嵌入   一、中国人心目中的互联网形象   二、上网时间   三、网络使用 第二章 互联网上的民意表达与传播机制  第一节 网民:一个新社群的成长   一、N重自我的放肆表达   二、集体行动的瞬间收放   三、流动空间的蝴蝶效应  第二节 互联网民意表达的技术途径   一、民意的私下表达: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软件的兴起   二、民意的公开传播:新闻跟帖、论坛、聊天室   三、民间意见阵地:个人网站和博客的蔓延   四、民意的涌流:互联网与传统传媒的互动  第三节 民意表达的传播机制:三种新途径   一、热帖、跟帖、转帖:汇聚偏好的草根投票机制   二、话题、词语、故事:推波助澜的怨恨表达机制   三、人肉搜索、恶搞、山寨:大众狂欢的消解权力机制  第四节 “逼官”压力下的政府应对:保坝分洪 第三章 互联网内容的政府监管:可观察性偏见  第一节 互联网治理的世界难题  第二节 政府主导立法监管:法网恢恢  第三节 专项整治社会动员:行动强烈   一、不受欢迎的传播场所:整治“网吧”行动   二、毒害甚广的内容载体:违法网站打击与举报行动   三、多元表达的意见超市:高校BBS实名制行动   四、渐成体系的执法队伍:网络警察现身行动   五、众人拾柴的合作机制:文明办网自律行动  第四节 严厉还是宽容:多参照系比较   一、以部分发展中国家为参照系   二、以韩国、新加坡为参照系   三、以西方发达国家为参照系   四、以中国网民切身感受为参照系   五、中国政府的本位立场 第四章 内容监管的单线性视角:政府主导下的政策学习过程  第一节 面对新生事物的政府:公共政策的学习理论  第二节 时间维度:变垃圾桶政策模式为分类主导模式  第三节 空间维度:化“虚拟”为“真实”  第四节 技术维度:被动防御向立体防控演进   一、国家入口网关的IP地址阻断   二、主干路由器关键字阻断   三、域名过滤   四、内容发布过滤   五、网吧监控软件  第五节 互联网内容监管政策的中国特色   一、普遍过滤的预审查与人工干预的后抽查相结合   二、典则标准模糊,介入部门众多   三、监管结果一锤定音,缺乏行政和司法救济手段 第五章 内容监管的多层级视角:不同角色及其不同行动逻辑  第一节 角色:谁在监管互联网?  第二节 监管理由:中央政府的行动逻辑   一、全能国家的治理惯性   二、信息多元的合法性困局   三、虚拟广场的挤迫效应   四、以退为进的博弈策略  第三节 监管理由:部门与地方的行动逻辑  第四节 监管理由:机构与网民的行动逻辑  第五节 引导角色行动的核心价值观 第六章 监管行动背后的政治文化:社会记忆的唤起与重构  第一节 作为社会记忆的政治文化  第二节 治国的伦理姿态:父爱主义执政风格  第三节 朝野的道德紧张:革命传统与假想敌  第四节 世俗的生存策略:公众心灵的集体化  第五节 虚拟空间全景敞视塔的形成 第七章 政府监管预期与效果:事实及评价  第一节 政府内容监管的间歇性失常   一、弱监管时期的“冲动许可”(1994-1999)   二、中监管时期的“维权春天”(2000-2003)   三、强监管时期的“哄客暴戾”与“人肉搜索”(2004-)   四、预期与效果的落差:有趣的案例  第二节 基于自由偏好的批评言说  第三节 基于现实权衡的合理辩护   一、体会大国转型之艰难   二、体会压力赶超之焦虑   三、体会改革进程之复杂 第八章 走向宽容与合作治理  第一节 公共修辞:一个方法论的启示  第二节 信心与耐心:政府与社会的交互理解  第三节 美德与责任:走向宽容政治   一、旨在克服“原子”状态的公民美德   二、旨在规范公权边界的政府责任   三、蕴含美德与责任的宽容政治 结语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