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先秦人物品评研究

先秦人物品评研究

  • 字数: 489
  • 出版社: 上海古籍
  • 作者: 孙董霞|责编:孙一夫|总主编:赵逵夫
  • 商品条码: 978757320467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97
  • 出版年份: 2022
  • 印次: 1
定价:¥1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对先秦人物品评的发展进程进行历时性梳理,并揭示其内在的发展线索和演变逻辑。书稿分为以下几部分内容:西周的思想世界,《诗经》风诗人物品评,春秋时代思想世界的剧烈变革及该时期人物品评及《左传》《国语》《论语》人物品评。
作者简介
孙董霞,甘肃天水人,大连理工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项;主持省高校科研项目1项;主持市科技计划项目(软科学)1项。在《兰州大学学报》《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甘肃社会科学》《长安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
目录
第一章 “敬慎威仪,以近有德”:西周的思想世界与人物品评 1 第一节 周初人物品评与政治意识形态建设 1 一、明德 2 二、敬德 15 三、品评三代先王,总结经验教训 20 第二节 周代铜器铭文中的人物品评及其特点 32 一、周代铜器铭文人物品评的内容和方式 34 二、周代铜器铭文人物品评的文化蕴含 59 第三节 西周人物品评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75 一、从先祖到功臣 75 二、从赞美到批判 76 三、“德”和“威仪”为两翼 82 第二章 小传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诗经》风诗人物品评 85 第一节 《诗经》“美刺”与人物品评 86 第二节 《诗经》风诗“美刺式”人物品评举隅 89 第三节 《诗经》风诗人物品评之品目及其对人的审美观照 93 一、洵美且武 93 二、良 98 三、美人、硕人、姝人 100 四、淑人 110 五、清扬 112 六、温其如玉 116 第三章 春秋时代的思想变革及其人物品评 119 第一节 前诸子时代的思想变革与“德”的裂变和内化 119 一、前诸子时代 119 二、前诸子时代的思想变革 120 三、德的裂变 125 四、德的内化 129 第二节 谥法的流行及其人物品评性质 134 一、谥法起源于人们对于死者的禁忌 135 二、周公制谥只涉及“美谥” 135 三、成熟的谥法制度确立于厉王之后 138 四、谥法制度成为春秋时人自觉遵守的文化制度 138 第三节 春秋人物品评的“天人二元”模式 142 一、千面神灵和春秋思想界的天人二元状态 142 二、相术观人与实际考察相结合 147 三、品评人物和人物命运预测相结合 150 第四节 春秋时代人物品评的功用 153 一、知人以观政 153 二、个人魅力的崇尚 154 三、外交策略的决策标准 155 四、分析战争形势 156 第四章 《左传》《国语》承载的“君子文化”及其人物品评 159 第一节 人物品评的主体及其“君子曰”与“孔子曰” 159 一、《左传》《国语》品评人物的主体及其相互关系 159 二、“君子曰”是君子时代特有的话语形态 160 三、“君子曰”是史官文化与君子文化合流的标志 162 四、“孔子曰”是“君子曰”的特殊形态 167 第二节《左传》《国语》人物品评之品目及其思想内涵 168 一、“敬”与“惰傲” 174 二、礼 177 三、敬戒 179 四、守位 180 五、和同 182 第三节 《左传》所记三次重大的人物品评活动 184 一、 虢之会:郑行人公孙挥品评各国大夫 185 二、垂陇之会:赵孟请赋诗以观郑国七大夫之志 188 三、延陵季子遍评各诸侯国政治精英 189 第五章 士阶层的崛起与《论语》人物品评 192 第一节《文王官人》的观人方法论与孔子人才思想的契合 192 一、春秋战国之际的政治局面和人才格局 192 二、《大戴礼记?文王官人》和《逸周书?官人解》的官人思想 194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将新的人才观念付诸实践 196 四、《文王官人》的人才标准与《论语》中孔子育人思想的契合 197 第二节 《论语》人物品评之品目及其哲学内涵 204 一、仁 206 二、礼 211 三、德 216 四、孝 219 五、中 220 六、好学 222 七、乐道 224 八、尊道 226 第三节 《论语》人物品评的方法 228 一、品第法 229 二、比喻法 231 三、品类法 233 四、一字评 237 第六章 战国时代的“评人论道”和“人学兼评” 242 第一节 战国时代的“评人论道”和“人学兼评” 243 一、《荀子?非十二子》的“以学论人” 243 二、《庄子?天下》篇的“人学兼评” 244 第二节 战国文体特点对后世人物品评文本形态的影响 246 一、“以类相从”的人物故事编排形式 246 二、品鉴性叙事 249 第七章 战国诸子著作的“三言”模式及其孔子形象的“重言”意味 256 第一节 孔子在《墨子》中的形象及其作用 257 第二节《孟子》对孔子的高度评价及其孔子形象的“重言”角色 264 第三节 《庄子》中孔子形象的“重言”意味 265 第四节 《韩非子》中孔子的“重言”角色 271 第八章 《孟子》的哲学思想与人物品评 274 第一节 孟子以“仁政”、“王道”为核心的人物品评 274 第二节 孟子以“性善论”为核心的人物品评 277 第三节 “义裁”、中庸之道与孟子的人物品评 286 一、义的三重含义及其“义裁”维度 287 二、“义裁”与中庸之道 289 三、《孟子》基于“义裁”的人物品评 290 第九章 正名辨实、分类定等与《荀子》的伦类品评 300 第一节 荀子思想的基本理路 300 一、性恶论是荀子理论的基石 300 二、化性起伪 303 三、荀子性恶论的特点 306 四、礼法伦类 310 第二节 正名辨实与分类定等 311 一、“统类”与“伦类” 311 二、正名辨实 313 三、名类结合与分类定等 316 第三节 伦类与类型品评 318 一、修养境界与层次名类 319 二、解蔽与弊者 334 三、伦类与职守 340 馀 论:先秦人物品评对两汉魏晋人物品评的影响 354 参考文献 365 附录(一):《左传》《国语》人物品评录 371 附录(二):《论语》人物品评录 40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