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文化生产力与人类文明的跃迁(精)

文化生产力与人类文明的跃迁(精)

  • 字数: 268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李春华
  • 商品条码: 978751617655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8
  • 出版年份: 2016
  • 印次: 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由李春华著的《文化生产力与人类文明的跃迁( 精)》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理论与实践相 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研究文化生产力的基本理论, 揭示文化生产力与未来文明发展的关系。提出人类文 明将从“物质时代”转向“精神时代”的观点,认为 由于“文化生产力”自身的特点和价值,使其成为实 现人类文明这次转换的一种直接现实力量。当今时代 ,人类文明依然处在“物质时代”。“物质时代”为 人类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也带来了诸多的困惑 与问题。“物质时代”的弊端,迫切呼唤人类文明的 转换。而人类文明的这次转化,是由以物质需求为主 的时代向以精神需求为主的时代——“精神时代”的 转换。因而,生产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精神文化 产品的力量——文化生产力,必然成为这次文明转化 的一种直接现实力量。实现人类文明的这次转换,需 要物质条件、主体条件和制度条件的保障。社会主义 制度为实现人类文明的转化开辟了广阔道路。
作者简介
李春华 曾先后就读于东北师范火学、黑龙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哲学学士、硕士、博十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化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著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创新研究》、《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等;在《光明日报》、《红旗文稿》、《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国家重要报刊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引言 绪论 一 研究意义 二 思想资源 三 分析维度 第一章 文化生产力:当代生产力发展的新形态 第一节 文化生产力: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现实力量 一 文化生产力的内涵及其表现形态 二 文化生产力的一般特征:客观现实性 三 文化生产力的本质特征:精神文化属性 四 文化生产力的终极价值: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二节 文化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逻辑必然 一 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文化消费日益增长 二 劳动生产率提高,闲暇时间日益增多 三 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第三节 当代文化生产力产生的现实条件 一 文化生产力:经济与文化互动发展的当代范畴 二 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文化生产力的依托 三 现代高科技:文化生产力的技术手段 第四节 当代文化生产力的特征 一 国际化: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 二 产业融合: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显著特征 三 娱乐产业:当代文化产业中最活跃的业态 四 数字化:当代文化生产力发展的突出特征 第二章 当代中国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第一节 当代中国文化生产力的崛起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生产力发展的经验启示 二 当代中国文化生产力崛起及其发展 三 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状况 第二节 中国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具体路径 一 进一步调整文化产业布局,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二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文化产业的政策法规及制度机制 三 培养创新型人才,增强文化产业原创能力 四 把资源潜力转化为产业实力,增强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 第三节 文化生产力对当代中国发展的作用 一 目益成为支柱产业: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三章 文明时代的划分:“物质时代”与“精神时代” 第一节 “文明”概念:历史考察与内涵新解 一 “文明”语词溯源与中西文明观 二 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 三 对文明发展本质内涵的再阐释 第二节 文明时代划分的新维度 一 人类文明发展阶段划分的多重维度 二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对文明时代划分的重要意义 三 “物质时代”与“精神时代”:区分文明时代的新维度 第三节 人类文明发展的加速度趋势 一 人类文明发展的加速度现象 第四节 科学的前提批判 一 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 二 哲学对科学的反思关系 三 哲学反思科学的主要内容 四 对科学主义思潮的反思 五 三个层次的概念框架的前提批判 第四章 构成思想的基本观念的前提批判 第一节 “存在”的前提批判 一 存在与“纯在” 二 存在与“在者” 三 存在与“此在” 四 存在与“本体” 第二节 “世界”的前提批判 一 世界与存在 二 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 三 自在世界与文化世界 四 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 五 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聚焦点的存在论、本体论和世界观 第三节 “历史”的前提批判 一 历史与人的存在方式 二 历史的前提与结果 三 历史与“文化的水库” 第四节 “真理”的前提批判 一 “真”的概念解析 二 “真理”和“思想的客观性” 三 思想客观性问题的扩展与深化 第五节 “价值”的前提批判 一 价值与价值观 第六章 实现新文明转换的保障条件 第一节 创造强大的物质基础:新文明转换的物质保障 一 社会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二 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 三 个人可支配的自由时间的增多 第二节 文明的生产主体与消费主体:新文明转换的主体保障 一 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同一性特点 二 文化生产主体的责任担当:以先进文化“化人” 三 文化消费主体素质的提高:正确的价值观和文明修养 第三节 超越资本局限:人类文明新转换的制度保障 一 文化生产:资本运动的必然逻辑 二 社会主义的文化生产:利用资本又超越资本 三 文化生产力与人类文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学术索引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