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价值转形“C体系”

价值转形“C体系”

  • 字数: 245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荣兆梓//陈旸|责编:田康|总主编:孟捷
  • 商品条码: 978752280375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4
  • 出版年份: 2022
  • 印次: 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马克思的价值转形理论 ,是为解决劳动价值论与资 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利润率平 均化实际二者间矛盾,而提 出的一个系统完整的理论。 但马克思在阐释价值转形理 论时留下了一个“没有进一 步考察”的细节问题,即如 何将价值转形的数理模型延 伸到成本价格转形。这便是 后来引发了百年论争的价值 转形问题。关于如何解答这 一问题,百年来,形成了几 大体系。 流传最广的“标准解法” ,即所谓A体系的标志性特 征是,坚守工资品实物量给 定(进而剩余品实物量也就 被给定)。作为“新解释”的 B体系在转形问题研究中针 对“标准解法”提出了两个重 大修正,包括推翻实物工资 向量给定的前提条件,和用 纯产品生产价格总量等于价 值总量,取代总产品生产价 格总量等于价值总量。张忠 任模型承继了“新解释”舍弃 实物工资向量的理论成果, 同时按传统理解解释马克思 “总量相等二命题”,在转形 方程中导入相应的约束条件 ,发展出平均利润率不变的 转形模型。但该模型仍然有 理论逻辑上的问题,并不能 给出转形问题令人满意的答 案,由此C体系应运而生。
目录
第一章 问题提出:转形理论与转形问题 一 马克思的理论目标和理论逻辑 二 关于成本价格的“修改了的意义” 三 转形问题的由来与实质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上):A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 鲍特凯维茨的三部门模型 二 从三部门到多部门:转形问题的一般化 三 莱伯曼的“工资率不变”解法 四 A体系的规范表述:置盐信雄和森岛通夫 五 萨缪尔森和斯蒂德曼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 第三章 文献回顾(下):B体系的逻辑与贡献 一 劳动价值论“新解释”的基本逻辑 二 “新解释”对实物工资向量的批判 三 “新解释”的转形方程 四 以数学表达式比较不同理论体系 第四章 批判性述评:百年争论的三大偏误 一 错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界定为物量关系 二 误将生产价格与价格混为一谈 三 错将证明“总量相等二命题”当作转形理论的最终目的 第五章 近年来转形问题研究若干进展评述 一 “跨期单一体系”和莫斯里的“宏观货币解释” 二 国内代表性观点分类及数理逻辑简评 三 从“张忠任方程”到“C体系” 四 对《中国转形问题研究的一个选择性评论》的评论 第六章 C体系的成本价格计算 一 马克思的数值例分析方法 二 马克思的“一次转形”研究 三 鲍特凯维茨如何偏离马克思的路径 四 物质消耗系数矩阵与不变资本成本价格计算 五 以纯产品生产价格偏离价值为前提计算可变资本成本价格 第七章 C体系的转形轮次和转形阶段论 一 价值转形的多轮次性质 二 转形过程的购买阶段和售卖阶段 三 为什么不应引入再生产实现条件 四 C体系的迭代模型及其收敛 第八章 C体系理论模型的几个重要特征 一 基本特征:可变资本成本价格决定 二 平均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 三 纯产品价值转形的分配后果 四 小结 第九章 价值转形模型在经济计量中的应用 一 文献回顾 二 计算思路 三 利用转形理论模型对实际数据的计量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转形理论的现代表达及转形问题的最终解决——评萨缪尔森的“奥卡姆剃刀” 附录二 马克思转形模型的技术结构与转形问题的症结 附录三 转形问题B体系:模型与计算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