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货币理论批判与重建--基于马克思二重性思想

货币理论批判与重建--基于马克思二重性思想

  • 字数: 275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李秀辉|责编:许琳
  • 商品条码: 978752270304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8
  • 出版年份: 2022
  • 印次: 1
定价:¥8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西方经济学正面临着前 所未有的困境,一个主要原 因是西方经济学将货币简单 地理解为一种商品并用实物 分析求取市场均衡,这种基 于“古典二分法”的思路实质 上是取消了货币的存在和作 用。借助马克思的“二重性” 方法对货币理论加以批判和 重建能够准确理解货币的多 重内涵,为重建符合经济现 实的宏观经济学奠定货币基 础。二重性分析法是辩证唯 物主义与唯物史观的具体应 用,用以批判两种货币本质 观和货币分析的“二分法”既 是走出西方理论困境的现实 所需,又是马克思政治经济 学批判的最新实践。 本书内容可分为货币理 论批判和货币理论重建两个 部分,批判部分包括对主流 经济学的货币商品本质观和 非主流的商品信用本质观的 逻辑谱系与理论局限的梳理 ,指出西方货币理论的深层 困境在于逻辑与历史的背离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为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提供了哲 学武器,具体体现为二重性 思想对货币理论基础的批判 。重建部分包括从抽象到具 体考察货币的历史起源,并 以二重性思想考察货币形态 发展以及货币信用与商业周 期的互动机制,最后提出了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结合 的货币管理原则。
作者简介
李秀辉,男,山东青岛人,浙江海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剑桥大学访问学者,硕士生导师,浙江省之江青年学者,从事货币理论与货币史研究。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多项,已在《复旦学报》、《社会科学战线》、《经济学家》等刊物独立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和《新华文摘》转载。
目录
第一章 货币商品本质观的论证逻辑与困境 一 问题的提出:宏观经济学的货币困境 二 主流货币理论商品本质观的思想谱系 三 主流货币理论的两种分析框架及其困境 (一)基于交易媒介职能的一般均衡与数量论分析框架 (二)基于价值储藏职能的货币与资产选择分析方法 四 货币为什么不只是一种商品 第二章 货币信用本质观的理论谱系与局限 一 货币信用本质观的理论谱系梳理 二 货币信用本质观的论证思路 (一)货币是一套信用等级体系 (二)货币信用本质观的基本观点 (三)从“商品—货币—信用”到“信用—货币—商品”的分析逻辑 三 基于信用本质观的货币理论框架 (一)重构宏观经济学的货币信用分析基础 (二)货币市场运行分析的机理框架 (三)货币政策应关注金融市场的内在不稳定性 四 货币信用本质观的理论局限 (一)信用概念模糊妨碍货币信用理论的清晰论证 (二)过于强调政府作用侵蚀了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 (三)动态的现实与静态的理论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 (四)难以制定适合多元信用主体的有效政策标准 第三章 货币理论逻辑与历史背离的深层困境 一 主流货币分析框架中逻辑与历史的背离 二 主流货币理论抛弃历史分析的原因 三 思想史中的逻辑与历史方法之争 (一)经济思想史中逻辑与历史方法的分离与融合 (二)逻辑方法在社会科学中的胜出及其批判 (三)逻辑与历史方法之争的哲学史根源 四 两种分析方法的特点及比较 (一)逻辑方法的优势与局限 (二)历史方法在研究社会科学中的作用 (三)两种研究方法的比较与适用前提 五 马克思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分析方法 (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必要性 (二)马克思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的思想渊源 (三)马克思对逻辑与历史方法相统一的论证 第四章 基于马克思二重性思想的货币理论批判 一 货币理论两种本质观的比较 二 马克思对两种货币本质观的批判 三 马克思的二重性思想辨析 (一)马克思二重性思想的古典经济学渊源及其批判 (二)马克思二重性思想的运用 (三)马克思的二重性思想原理 四 马克思基于二重性思想的货币本质观 (一)从《法哲学批判》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的本质二重化与货币的异化 (二)从《穆勒笔记》到《哲学的贫困》:等价物或交换手段与商品的货币二重性 (三)《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草稿)》到《资本论》:一般等价物与特殊商品的货币二重性 (四)马克思的货币本质二重性思想 五 马克思的货币本质观对西方学界的影响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