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理解、尊重与包容

理解、尊重与包容

  • 字数: 238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张虎|责编:刘亚楠
  • 商品条码: 978752271088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8
  • 出版年份: 2022
  • 印次: 1
定价:¥8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最近几十年,西方哲学 界掀起“残疾研究热”。相关 学者从社会建构论、后结构 主义、现象学、新唯物主义 和后人本主义等立场对残疾 问题作了多维度解读,反思 和批判了关于它的旧有观念 ,修正了一些习以为常的理 论预设。其中的主要观点是 ,残疾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个 人的医学或生物学问题,不 仅仅是身体上的某种异常、 偏差和缺陷,它实际上具有 社会构成性,也是文化意义 体系的基本元素;如何对待 残疾人,也绝不只是怜悯和 慈善的问题,而与社会制度 的首要德性——正义理念有 关,与社会是否给予他们和 其他社会成员一样的平等尊 重有关。本书强调了残疾的 社会历史性,突出了关于残 疾的具身经验的理论价值, 并批判性地反思了主流哲学 理论的某些一般假定。
作者简介
张虎,男,1987年7月生,祖籍山东平阴,哲学博士,现为山东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道德和政治哲学,已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当代西方道德和政治哲学视阈中的残疾问题研究”(18CZX054)和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女性主义哲学视野下家庭—工作冲突的产生、实质及解决路径”(18DZXJ01),出版学术专著一部,在《自然辩证法研究》《伦理学研究》和《中南大学学报(社科学版)》(社会科学版)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当代“残疾研究”的兴起 第一节 哲学史中的残疾 第二节 残疾人权利诉求 第三节 人文领域中的残疾研究 第二章 社会建构论对残损/残疾的区分 第一节 残疾的超自然和医学模式 第二节 残疾的社会模式 第三节 社会模式的理论问题 第三章 后结构主义与批判的残疾理论 第一节 福柯的知识/权力论和巴特勒的性别操演概念 第二节 残损身体的社会生产 第三节 残损身体的社会生产:一个例证 第四节 消除身体?对批判的回应 第四章 现象学和新唯物主义视阈中的残疾 第一节 两种对立的身体观念 第二节 回到身体:女性研究与现象学结合的启示 第三节 残损的现象学分析 第四节 希伯斯的“复合具身性”理论 第五节 格兰德-汤普森的新唯物主义残疾观 第五章 残疾与哲学主体性问题 第一节 人本主义的主体性危机 第二节 精神残疾与康德的理性主体 第三节 宿命论还是虚无主义:后结构主义的主体观 第四节 残疾与后人本主义的主体观 第六章 残疾与机能歧视 第一节 正常身体观念的形成 第二节 什么是机能歧视 第三节 现代性、优生学与残疾 第七章 残疾与身份交叉 第一节 残疾身份的批判性 第二节 残疾与种族的交叉 第三节 残疾与性别的交叉 第四节 残疾与动物伦理论证中的争议 第八章 残疾与运气:后果论正义观中的残疾问题 第一节 运气平等的主要思想 第二节 对残疾的补偿方案 第三节 补偿残疾的理论问题 第九章 残疾与“局外人问题”:契约论正义观中的残疾问题 第一节 契约论传统中的“局外人问题” 第二节 残疾对罗尔斯正义理论的挑战 第三节 正义理论应对残疾问题的出路 第十章 残疾与新科技革命:人类增强观念的伦理反思 第一节 新科技革命与超人类主义 第二节 技术为机会平等铺路? 第三节 技术与社会正义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