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马克思经济思想与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当代中国书系)

马克思经济思想与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当代中国书系)

  • 字数: 435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 作者: 顾海良|责编:孟庆晓//邢玲珑
  • 商品条码: 978730030946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66
  • 出版年份: 2022
  • 印次: 1
定价:¥10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以对马克思经济 思想历史和理论的再探索 为基础,对全面理解马克 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和科学内涵作出新的研究 ,对马克思经济思想在中 国特色政治经济学发展和 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作出 新的阐释。全书除导言、 后记外共分三篇。第一篇 着重于对马克思经济思想 的历史与现实关系问题进 行研究,主要讨论了马克 思经济学的思想来源、基 本方法、体系和结构,以 及《资本论》和经济学手 稿的关系这四个方面的问 题。第二篇对新时期中国 特色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 发展进行研究,凸显中国 特色政治经济学在改革开 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新时期的发展历程和理论 建树。第三篇探讨的是自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续写 “第二次结合”的新篇章中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 党中央紧密结合新时代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式 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实践, 实现了中国特色政治经济 学的理论创新和创造,树 立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 治经济学的新的“历史路 标”。
作者简介
顾海良,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 社政司司长,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现任 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主要著述有《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当代视界》、《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百年论争——20世纪西方学者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述要》(三卷)等。
目录
导言 一、马克思经济思想再探索 二、马克思经济思想与新时期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 三、马克思经济思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 第一篇 马克思经济思想再探索 第一章 马克思经济思想理解的新视界 一、拓展马克思经济学来源和方法的研究 二、深化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结构和体系的研究 三、深化马克思经济思想内涵和理论体系研究 四、马克思经济思想的特征及发展要义 第二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开创 一、自1843年之后15年间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结晶 二、马克思经济思想发展的三个重大转折 三、“货币章”实现的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革命 四、“资本章”奠定的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基础 五、对探寻马克思整体思想的重大意义 六、《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对《手稿》摘选的内容评价 第三章 马克思经济学从研究为主到叙述为主的转折 一、《巴师夏和凯里》的写作缘由及意义 二、对经济思想流派探索的基本观点 三、李嘉图之后政治经济学流派的嬗变及实质 四、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国家问题探索 第四章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与政治经济学对象、结构和方法 一、《导言》在马克思经济思想史中的地位 二、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三、政治经济学对象的要素及其关系 四、政治经济学方法的“两条道路” 五、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六、“结构”的含义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五篇结构计划” 七、对经济社会总体结构的思考 第五章 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历史路标” 一、《手稿》在马克思经济思想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对资本和剩余价值本质及其关系的探索 三、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从属与实际从属关系的研究 四、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理论的探索 五、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研究 六、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研究 七、对资本积累和经济危机的理论探索 八、对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理论研究 九、对未来社会经济关系的探索 第六章 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两种形式及其意义 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经济思想史的研究 二、政治经济学方法的“两条道路”与经济思想史的两种形式 三、《剩余价值理论》与“自行批判”的经济思想史形式的呈现 四、“《批判史》论述”与“历史路标”的经济思想史形式的呈现 五、马克思关于经济思想史两种形式的内涵及意义 第七章 《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的政治经济学意义 一、《第六章 》的结构与主题概述 二、关于“商品作为资本的产物,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产物” 三、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