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两个幸运的人(弗里德曼回忆录)(精)/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

两个幸运的人(弗里德曼回忆录)(精)/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典文库

  • 出版社: 机械工业
  • 作者: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罗丝·弗里德
  • 商品条码: 9787111518549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551
  • 出版年份: 2015
  • 印次: 1
定价:¥10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米尔顿·弗里德曼、罗丝·弗里德曼所著的《两 个幸运的人(弗里德曼回忆录)(精)/诺贝尔经济学奖 经典文库》是一本米尔顿·弗里德曼及其夫人罗丝· 弗里德曼共同回忆生活和历史的书,为我们清晰地勾 勒出弗里德曼经济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在这本回忆录 中,弗里德曼将自己的成就归因于“幸运”,归因于 美国社会的自由开放、学生时代的良师益友、自己所 经历的时代巨变等。当然,相濡以沫的爱侣罗丝在70 多年中的相依相伴也是弗里德曼取得巨大成就的“幸 运”之一。弗里德曼夫妇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 ,从经济大萧条到柏林墙的倒塌,更因为他们夫妇对 整个世界的巨大影响,使得这本回忆录超过了单纯的 个人境界,成为一部反思20世纪历史的恢宏巨著!
作者简介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学家,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 1912年7月31日出生,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以研究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史、统计学、及主张自由放任资本主义而闻名。197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扬他在消费分析、货币供应理论及历史、和稳定政策复杂性等范畴的贡献。他的政治哲学强调自由市场经济的优点,并反对政府的干预。他的理论成了自由意志主义的主要经济根据之一。 他经出任罗斯福治下的财政部顾问,而后观点发生改变。在芝加哥执教的30年中,他的主张逐渐与当时盛行的凯恩斯主义相抗衡。后来,他出任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顾问,其主张和理论深深影响了美国及其他国家。 在20世纪的经济学家中,只有凯恩斯的影响力能与弗里德曼相比。
精彩导读
那时,村里的医疗条件非常差并且迷信盛行。我 母亲在生第一个孩子时,因为难产而拖了很长时间。 有人提出两个办法,一是用一条线把她的床和教堂连 在一起,说这样就可以得到神灵的帮助。另一种办法 则是剪掉家中所有未婚女子的头发。我根本不能理解 这对生产有什么帮助。还有个故事是关于我姐姐的, 在她两三岁时,我估计她是患上了白喉,于是我母亲 和姐姐就被送到一块作为隔离区的墓地边,她们一直 待在那儿,直到姐姐病愈。当时没有抗生素可用,用 的是水蛭。医生把水蛭放在她身上,医生说,如果水 蛭在几个小时后从姐姐身上掉下来,那么姐姐就能活 ;如果掉不下来,就活不成了。结果姐姐活下来了, 但我不记得听说过水蛭是否掉下来(顺便插一句,大 约15年后,我在美国患上白喉时也没有抗生素,但治 疗方法至少已经超过水蛭疗法了)。当年医疗条件不 足给我留下的长久记忆是——一个短了一截的食指。 在临近我们离开查特里斯科前的某一天,我母亲站在 凳子上晾衣服,而我在地上爬。她下来时踩到了我的 手指,我不知道是否看了医生,只记得我们离开查特 里斯科前往美国时,我的手指上仍缠着绷带。 根据我们家庭的传统及我自己的推算,我出生于 1911年12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是家里5个孩子中最小 的。我前面还有一个孩子,但是早在我出生前就在幼 年时夭折了。4个哥哥姐姐中,有两个男孩、两个女 孩。路易斯(Lewis)与我年龄最相近,阿伦(Aaron)排 行老二,姐姐安妮(Anne)是老大,贝基(Beckv)排行 老三。每个孩子之间大约相差三岁。因为在家中从来 不谈性,所以,我不知道父母是如何维持这种多少有 点规律的生育模式的。当然,那时没有任何现代的生 育控制工具。 在查特里斯科,犹太人的孩子并不和俄国人的孩 子进同一所学校,而且只有男孩才可以去上学。我对 俄国孩子上的学校一无所知。哥哥阿伦是家中唯一上 学的人,他和其他几个年轻人在当地一个有学问的人 家中上学,我想我父母一定是为他付了学费的。这些 男孩所学的全部课程是《犹太法典》和对法典的解读 。 前往美国 我父亲去过两次美国,第一次是在我出生前。我 不太清楚父亲当初为何决定去那个被他同代人称为“ 美国”(America)的地方。他的两个姐妹及其家人已 经去了美国——一个在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另一个在 密歇根州的底特律。父亲的许多表兄弟也在波特兰安 家。另外,母亲的姐妹先是移居伦敦,后来也去了波 特兰。我常常很纳闷,为何这些亲戚都去了波特兰而 不像其他许多人那样留在纽约。我最近听到一种解释 是:一个美国家具制造商到波兰寻找细木工匠,他可 以把这些工匠带到西海岸他的家具厂工作。有人接受 了他的雇用。不久后,一些不是木匠的亲戚们也纷纷 前往。这一解释听着挺靠谱的,但是由于最初到波特 兰的移民都已过世,这一解释也无从考证了。 我确信父亲也从他的亲戚和其他移民那里听说了 那个大洋彼岸的神奇国度。他总是很喜欢冒险,所以 我不难想象他当时对新冒险的渴望。我完全能够想象 我母亲对此不会有什么热情,因为这意味着她和4个 年幼的孩子以及年迈的老公公将会被抛下。那时父亲 可能用各种令人憧憬的画面试图说服母亲。即便说服 不成也不放弃他坚持想要做的事。他的这种性格模式 贯穿在我整个童年的记忆中。 我不知道父亲在美国待了多长时间后回到查特里 斯科,对于那段时间他在新大陆的生活我也一无所知 。我只知道,他是在我祖父的强烈要求下回来的。至 于他在查特里斯科待了多久才又去了美国,具体时间 我一点都不清楚,只晓得他在祖父去世后才离开,并 且比他预计的还要匆忙和迅速。我猜想,他本来是想 等到我出生才走的,但促使他仓促离开的是发生在他 从祖父那儿继承下来的磨坊中的那起事故。一个年轻 的俄国人把谷物拿来加工时,衣服被卷进机器,结果 人也被拖进轮子里绞死了,而正是父亲在磨坊中改用 了蒸汽机。他害怕那群愤怒的俄国人会要了他的命, 所以,躲了几天后他便又一次前往美国。关于这件事 ,我所听到的就这些,倒是真没听说在我们离开后俄 国人曾对我们家族实施过什么报复。 幸运的是,父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就已经 挣了足够我们去美国的路费寄给我们。如果那时我们 再不离开的话,我们可能就永远都去不了美国了,即 便在情况好的时候,也要许多年后才有可能。当一个 当年没能离开的表姐妹告诉我们她在战争期间及战后 的种种经历时,我才知道我们有多么幸运。那个表姐 妹的丈夫第一次去美国时是和我们一起走的,但没带 上妻子和两个孩子,结果一个孩子死于战争期间。一 本写于1938年的关于波兰的书证实了我表姐妹的遭遇 。这本书生动描述了在“波兰东部省份”所发生的一 切,查特里斯科就位于那个地区。 P5-P6
目录
丛书序一(厉以宁) 丛书序二(何帆) 前言 第1章 相知、相识 第2章 早年岁月:罗丝 第3章 早年生活:米尔顿 第4章 从相知、相识到喜结良缘(1932~1938年) 第5章 步入婚姻生活 第6章 校园政治的受害者 第7章 华盛顿(1941~1943年) 第8章 居住于纽约的战争年代(1943~1945年) 第9章 明尼苏达 第10章 定居芝加哥 第11章 我们的夏日(1948~1980年) 第12章 巴黎的秋季(1950年) 第13章 芝加哥大学 第14章 经济系 第15章 教学工作 第16章 学者工作 第17章 在国外的第1年 第18章 在印度的工作 第19章 高级研究中心(1957~1958年) 第20章 漫游之年(1962~1963年) 第21章 参与公共政策辩论 第22章 戈德华特竞选和纽约(1963~1965年) 第23章 担任尼克松及里根总统的顾问 第24章 智利 第25章 旅行与工作 第26章 诺贝尔奖 第27章 以色列 第28章 自由选择 第29章 在东欧拍摄纪录片 第30章 中国 第31章 退休生活 尾声 注释 参考文献 出版说明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