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马克思与孔夫子(一个历史的相遇)

马克思与孔夫子(一个历史的相遇)

  • 字数: 175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 作者: 何中华|责编:霍殿林//王海龙
  • 商品条码: 9787300296111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92
  • 出版年份: 2021
  • 印次: 1
定价:¥6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何以能够来 到中国,并在中国大地扎 根、发芽、开花和结果? 马克思主义同儒学会通的 历史条件和机缘是什么? 本书以马克思与孔夫子自 晚清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 动以来在中国的相遇为主 线,通过特定历史语境的 还原和追溯,试图从哲学 观念、文化原型、精神气 质等层面,多维度地揭示 这种相遇的内在可能性及 其学理依据,以期更深层 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实质。 本书认为,马克思主义 与儒学虽然在自觉的层面 更多地表现为冲突,但在 无意识层面却更多地表现 为融会贯通。本书主要从 运思方式、历史观、自由 观、实践观、真理观等多 个方面,从对历史本真性 的敞显、对人与自然关系 的洞见、对人性超越性的 指认、对未来理想社会的 追求等不同维度,探寻了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相会通 的内在理由。 本书考察了马克思主义 与儒学会通的历史文化条 件和契机:前现代的儒学 与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 有其否定之否定意义上相 遇的机缘;中国文化与欧 洲大陆文化之间的亲和性 ,也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 的会通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近 代文化遭遇后的严重受挫 ,“一战”所暴露出来的西方 文明的局限,使中国人对 东西方文化产生了双重失 望,这是马克思主义作为 第三种可能性被中国人选 择的重要历史原因。
作者简介
何中华,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发展理论。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学术月刊》《天津社会科学》《文史哲》等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先后出版《哲学:走向本体澄明之境》《社会发展与现代性批判》《重读马克思:一种哲学观的当代诠释》《历史地思:马克思哲学新诠》等著作。
目录
一、引言 二、中西体用之辩:回到历史语境 中体中用 中体西用 西体西用 西体中用 超越中西体用之争:新的可能性 三、马克思主义与儒学会通的历史——文化条件和机缘 马克思与孔夫子的“相遇” 中国何以选择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互化” 现代性语境的吊诡:敞显与遮蔽 土地、农民、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从“西学中源”说到“马克思主义中源”说 四、运思方式上的一致:“圣之时者”与历史地思 “圣之时者”:儒家对历史感的捕捉 历史地思:马克思的独特运思方式 五、“诚”与历史本真性的开显 “诚”:儒家的“回到事情本身” 真理之开显:人的存在的祛蔽 六、“天人合一”与自然界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 “天人合一”:实体与境界两层意涵 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两者互化 七、人性论预设:对人的超越性的正视和确认 人性之凸显:人对肉体存在的超越 预成与生成:人性论的内在张力 八、“生生之谓易”与实践辩证法 “易”之观念:变化的永恒性 辩证法:从暂时性角度看问题 九、推崇“践履”与实践唯物主义 “践履”:儒家的“亲在”状态 我实践故我在:马克思哲学的真谛 十、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在历史观上的亲和性 成事与谋事:儒家的命运观 规律与目的:马克思寻求其“合取” 十一、真正的自由:“为仁由己”与“自由王国” “为仁由己”:儒家自由观的要枢 “自由王国”:马克思自由理想之真谛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