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隐喻的多视角研究/语言新专题研究系列

隐喻的多视角研究/语言新专题研究系列

  • 字数: 180
  •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作者: 刘宇红|主编:倪传斌
  • 商品条码: 9787510041471
  • 版次: 1
  • 开本: 24开
  • 页数: 174
  • 出版年份: 2011
  • 印次: 1
定价:¥2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隐喻的多视角研究》括隐喻的理论和应用两大部分。理论篇涉及隐 喻的哲学史观、隐喻的心理现实性、隐喻的三种不同结构形式、隐喻结构 的可逆性条件、非言语隐喻的经验基础及其连贯性特征、隐喻过程中的非 对称性等问题。应用篇的研究视野涵盖了现代汉语中的军事隐喻、计算机 与互联网隐喻、当代中国政治话语中的母亲隐喻、诗歌隐喻、委婉语隐喻 、一致式问题与根隐喻标准、转喻与隐喻的关系等内容。对各类隐喻形式 的结构、特性和解读规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 《隐喻的多视角研究》分为十五章,前七章构成理论篇,后八章是隐 喻理论的应用。本书由刘宇红著。
作者简介
刘宇红,男,1966年生,湖南新化县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博士。现任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入选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百人工程”和“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2005年至2006年在美国休斯敦Rice University访学。2008年至2011年在南京师范大学做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著作6种。代表作有《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应用》《语言的神经基础》《指称关系的认知解读》。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词汇语义与句法界面的双向互动研究”(08BYY070)。
目录
理论篇 第一章 隐喻的哲学史观 1.1 古希腊哲人的隐喻观 1.2 罗马帝国初年哲学家的隐喻研究 1.3 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隐喻观 1.4 16和17世纪经验主义哲学家的隐喻研究 1.5 18和19世纪哲学家的隐喻研究 1.6 20世纪上半叶哲学家的隐喻研究 1.7 20世纪下半叶至今——隐喻研究的鼎盛时期 第二章 隐喻本质的心理现实性:以“重要性是重量”为例 2.1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2.2 实验结果对隐喻本质的解释 第三章 隐喻的三种结构 3.1 三种隐喻的认知结构 3.2 三种隐喻的认知关系 3.3 关系体映射的本质 第四章 隐喻结构的数学解析 4.1 三种结构的关系 4.2 三种结构关系的数学解析 4.3 对数学解析过程的解析 4.4 隐喻结构理解过程的数学解析 第五章 隐喻关系的可逆性研究 5.1 ABC构式隐喻的可逆性及其特征 5.2 可逆性在语义、逻辑和句法上的认知动因 5.3 对可逆性本质的认识 第六章 非言语隐喻研究 6.1 速度隐喻的例证 6.2 速度开关隐喻的经验基础和连贯性特征 6.3 某些速度开关缺失隐喻的经验基础和连贯性 6.4 言语隐喻对非言语隐喻的印证 第七章 隐喻过程中的非对称性研究 7.1 概念特征置换:对称性与非对称性 7.2 非对称性概念特征置换:各种隐喻理论的盲区 7.3 喻体强势与非对称性概念特征置换 7.4 本体强势与非对称性概念特征置换 7.5 信念在非对称性概念特征迁移中的作用 7.6 概念特征过度迁移与隐喻推理的比较 应用篇 第八章 现代汉语中的军事隐喻 8.1 八类军事隐喻 8.2 现代汉语中军事隐喻泛滥的程度:以英语为参照系 8.3 对现代汉语中军事隐喻泛滥原因的分析 第九章 计算机与互联网术语中的隐喻 9.1 普遍存在于计算机与互联网术语中的隐喻 9.2 计算机及互联网隐喻的连贯性 9.3 计算机及互联网隐喻对人类日常语言运用的影响 第十章 当代中国政治话语中的母亲隐喻 10.1 母亲框架的识解 10.2 母亲框架的功效 10.3 母亲框架的强化 第十一章 诗歌隐喻的映射研究 11.1 隐喻与映射 11.2 诗歌中的概念隐喻与映射 11.3 诗歌中的意象隐喻与映射 第十二章 概念映射与委婉语解读 12.1 委婉语的解读的理论视角 12.2 涉及两个输入空间的概念映射 12.3 涉及多个输入空间的概念映射 12.4 概念特征迁移的可及性制约 第十三章 一致式问题与根隐喻标准 13.1 什么是一致式问题 13.2 一致式的标准问题 13.3 根隐喻的标准 13.4 名词化的范围 13.5 关于含蓄性 第十四章 转喻与隐喻的关系以及词语的缩略机制 14.1 隐喻与转喻 14.2 认知语言学的转喻观 14.3 转喻思维与词语缩略 14.4 语言转喻与词语缩略的过程 14.5 缩略语的理解 第十五章 “魔鬼身材”语义解读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 15.1 “魔鬼身材”的意义与例证 15.2 “魔鬼”的语义内容 15.3 “魔鬼”的本义与隐喻意义的取舍原则 15.4 “魔鬼身材”的转喻机制与实现过程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