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质”的探索

“质”的探索

  • 字数: 237
  • 出版社: 九州
  • 作者: 杨世宏|责编:安安
  • 商品条码: 978752250796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1
  • 出版年份: 2022
  • 印次: 1
定价:¥9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对哲学范畴“质” 做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对目前学术界的各主要观 点进行了辨析总结,在此 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 点。主要研究思路是:第 一,联系事物研究质,并 将事物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质是事物的质,质的存 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 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 研究事物就是研究质。第 二,联系量来研究质。因 为质不能脱离量而存在, 不了解量,就不可能真正 理解质。第三,联系度来 研究质。度是质和量的统 一,离开量与质,就不能 理解度。第四,联系本质 研究质。分析质和本质的 关系,阐述本质是根本之 质,是整个质系统的核心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 指导,在广阔的历史背景 下,结合系统论研究质, 对质和本质的层次性问题 做了细致入微的分析。 研究质应当以事物为 逻辑起点。事物是标志物 质之实存性的哲学范畴, 是自成单位或相对独立的 客观存在,包括实体和关 系。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 ,事物就是客体。事物的 质所回答的问题就是:事 物作为整体存在是什么的 问题,所以质就是事物所 具有的相对独立的整体功 能状态,是事物成为它自 身的直接规定性,这种规 定性使该事物区别于它事 物而又同于类事物。质的 规定是内在的,也是外在 的。外在的部分作为现象 可以直接被感知,内在的 部分需要通过抽象思维来 把握。质的内容由量来规 定,量是质的存在方式; 质的稳定性和变动性取决 于量的变化,由于事物矛 盾运行的复杂性,质变形 态呈现多样性,包括中性 质变、正向质变和反向质 变。
作者简介
杨世宏,男,1964年生,山东沂南人。1987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现为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态伦理学。在《齐鲁学刊》《社会科学研究》《社会主义研究》《云南社会科学》《广西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2篇,其中的几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妇女研究》《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伦理学研究》全文转载,还有几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光明日报》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作了论点摘编。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事物:“质”的现实形态 一、“物” 二、“事” 三、“事物” 四、“事物”与唯物主义之“物” 第二章 质与事物 一、历史上人们对“质”的理解 二、怎样界定“事物”的“质” 三、质与属性 第三章 质与量 一、量是质的程度和等级 二、量是质的存在方式 三、质与质量 四、质之量的范围或区间——度 五、质的进程 第四章 根本之质:本质 一、对本质认识的历史考察 二、质与本质的关系 三、本质何以呈现于主体 第五章 质的生成及其辩证性 一、事物的构成要素及其联系是事物质的基础 二、外部联系在质的生成和实现中的作用 三、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共同规定事物的质 四、实践对质的确定 五、质的单一性与多面性 第六章 质和本质的层次性 一、系统质的层次结构 二、本质的基本层次 尾声质系统研究的意义 一、有利于人们正确理解唯物辩证法的有关原理 二、有利于人们认识、控制和改善事物的质 三、有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