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比较法视角下中国判决效力体系化研究

比较法视角下中国判决效力体系化研究

  • 字数: 378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陈晓彤|责编:孔继萍
  • 商品条码: 978752036014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10
  • 出版年份: 2020
  • 印次: 1
定价:¥1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研究中国法院 作出的民事判决对后续诉讼 产生何种效力、此若干种效 力处于怎样的体系结构之中 、此种判决效力体系在整个 民事诉讼法理论与实践中的 重要意义,兼具本土语境与 比较法视角、规范研究与价 值探讨、体系整合与细节点 描。希望本书能够启发人们 进一步思考规范体系与实证 现象之间的对立与统一,促 进民事诉讼法学研究方法论 的发展,拓宽研究的视野。
目录
前言 第一节 比较法的视角 一 域外判决效力体系的共性 二 域外判决效力体系的差异性 第二节 中国的判决效力问题 第三节 中国判决效力的体系化研究 第四节 判决效力研究的现状 一 德国研究现状 二 日本研究现状 三 美国既判力制度及研究现状 四 我国台湾地区研究现状 五 我国大陆地区研究现状 第五节 本书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整理判决效力体系的基本范畴 第一节 前后诉关系的基本类型 第二节 诉讼客体的同一性 一 大陆法系诉讼标的理论 二 英美法系的既判事项 第三节 诉讼客体的先决性 一 德国的既判力先决拘束力 二 英美法系的争点效力 三 日本的积极既判力与争点效理论 第四节 诉讼主体的同一性 一 诉讼主体同一性与判决效力 二 诉讼主体不同时的判决效力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诉讼客体同一性与消极既判力 第一节 《民诉法解释》第247条中的客观要件 一 关于《民诉法解释》第247条的学说 二 诉讼标的与诉讼请求的关系 第二节 《民诉法解释》第247条的实践类型 一 一般性实务操作 二 诉讼标的与诉讼请求均同一的类型 三 被告的抵销抗辩 四 后诉诉讼请求实质上否定前诉裁判结果的类型 第三节 确认之诉、形成之诉与消极既判力 一 比较法上的制度与理论 二 我国确认之诉与形成之诉的判决效力 三 确认之诉与形成之诉判决效力小结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诉讼客体先决性与积极既判力 第一节 积极既判力的典型形态 一 后诉诉讼请求以前诉确认判决中的确认为先决条件 二 后诉诉讼请求以前诉给付判决中的确认为先决条件 第二节 积极既判力的边界 一 积极既判力与消极既判力的界限 二 判决理由的效力 三 积极既判力客观扩张与诚信原则 第三节 既判力的例外 一 既判力的时间范围 二 推翻既判力的事由 三 两种既判力例外事由的关系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诉讼客体部分重合与预决效力 第一节 预决效力的性质 一 苏联的预决力 二 与既判力对照或关联说 三 证据法上的效力 四 本书观点 第二节 预决效力与既判力的边界 一 与既判力同时适用的预决效力 二 与积极既判力易混淆的情形 第三节 预决效力的不同层次 一 前后诉法律关系同 二 前后诉法律关系不同仅事实共通 第四节 行政判决与刑事判决对民事诉讼的预决效力 一 比较法视野 二 中国语境下的解决思路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诉讼主体同一性与既判力相对性 第一节 关于诉讼主体的基本概念 一 诉讼主体概念之间的关系 二 诉讼主体概念与既判力相对性 第二节 复杂诉讼形态中的判决主体界定 一 共同诉讼的判决主体 二 第三人参加诉讼的判决主体 三 我国多数人诉讼形态下的判决主体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既判力主观扩张 第一节 域外关于既判力扩张的制度与理论 一 德国的既判力主观扩张 二 日本的既判力主观扩张 三 美国判决效“扩张” 四 既判力主观扩张的统一根据 第二节 我国的既判力主观扩张 一 诉讼担当 二 当事人的继受人 三 既判力的“对世效” 四 前后诉诉讼客体同一但是否属既判力扩张存疑的情形 第三节 小结 第七章 判决对实体或事实牵连案外人的预决效力 第一节 域外判决对实体或事实牵连关系案外人的效力 一 既判力第三人效力 二 反射效 三 证明效与波及效 四 美国判决对案外人的其他效力 五 与我国预决效力的对比 第二节 我国判决对案外人预决效力的不同层次 一 前后诉诉讼客体存在先决关系 二 前后诉客体仅产生于同一或同类事实 三 前后诉客体仅存在共通事实或法律问题 四 整理判决对案外人效力的概念框架 第三节 小结 第八章 事先程序保障与参加效 第一节 域外的参加效及相似效力 一 大陆法系的参加效制度与理论 二 美国以事先程序保障为根据的争点排除效 第二节 我国参加效制度的缺失与构建 一 我国参加效制度缺失原因与必要性分析 二 我国判决对无独三产生的参加效之特征 三 我国参加效的类推适用或扩张问题 第三节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