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刑事法评论:社会中的刑法

刑事法评论:社会中的刑法

  • 字数: 907
  • 出版社: 北京大学
  • 作者: 江溯
  • 商品条码: 978730134151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678
  • 出版年份: 2023
  • 印次: 1
定价:¥1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为《刑事法评论》第47卷。本卷主题是“社会中的刑法”,既有对刑法社会基础的讨论,也有在刑事法视角下对社会问题的思考,集中展现了刑事一体化思想的魅力。本卷设有“主题探讨”“结果归属”“错误理论”“刑罚理论”“实证研究”“网络爬虫”“理论前沿”“共同犯罪”“刑事程序”等栏目。 本书涵盖的领域,既有刑法与社会、刑法与哲学、刑法与科技等交叉研究,也包括结果归属理论、错误理论、共同犯罪理论等专题内容,还涉及刑罚理论、实证研究、过失犯论、不作为犯论、未遂犯论、犯罪记录制度等刑法问题,此外,刑事审判中异议制度、检察机关介入侦查的属性、认罪认罚案件被追诉人知情权、刑事诉讼中幽灵抗辩的证明、认罪认罚从宽中的附条件检察承诺,在其中亦有讨论。 本书注重倡导学术批评与争鸣,致力于构建刑事一体化,可为相关专业研究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作者简介
江溯 ----------------------------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实证法务研究所主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刑法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法律人工智能实验室/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犯罪学会信息犯罪防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案例法学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法律英文译审专家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检察院网络犯罪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刑法学,发表中文、英文、德文论文四十余篇,专著两部,主编著作五部,翻译论文/著作十余篇/部。
目录
主题探讨 社会的刑法 ——京特?雅科布斯刑法思想的社会哲学和社会理论基础 / 〔德〕米夏埃尔?帕夫利克 文 赵书鸿 译 黄钰洲、杨沛丰 校 一、 社会事物的自有动力 二、 作为“规范之现实”的社会 三、 “时代精神” 四、 刑法教义学的时代局限性 五、 回应式的法律思维 六、 公正的功能性 七、 现实的合理性 八、 结论 碎片化社会中的刑法 / 〔德〕米夏埃尔?库比策尔 文 谭 淦 译 一、 导论 二、 刑法理论之指导原则的偶然性 三、 从组织化社会到碎片化社会 四、 碎片化社会中的刑事政策 五、 碎片化社会的刑法理论 刑法与哲学:关于刑罚的正当化根据 / 〔日〕松原芳博 文 郑军男 译 一、 刑法与哲学 二、 刑罚的定义 三、 与刑罚的“正当化根据”相区别的几个问题 四、 刑罚的正当化根据 五、 责任主义的根据 六、 刑罚的国家立场上的正当化与行为人立场上的正当化 机器人、人工智能、伦理与法律 ——科技法的新兴基础问题 / 〔德〕埃里克?希尔根多夫 文 林信铭 译 一、 论新兴科技的规范管制 二、 介于物与人之间的机器人 三、 关于由机器所造成损害的民事责任 四、 刑法上的责任 五、 哪些注意义务被加诸机器人系统的生产者? 六、 在机器人系统语境下的伦理上基本原则、信赖原则与容许风险 七、 总结 结果归属 被害人特殊体质案件的归责原则与路径 / 刘炳君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被害人特殊体质案件的归责原则与路径之实践考察 三、 被害人特殊体质案件的归责原则与路径之理论检讨 四、 被害人特殊体质案件的归责原则与路径之构建 五、 结语 因果关系认定中行为对结果的贡献及其危险的现实化 / 宋佳恒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危险现实化说的基本立场 三、 行为对结果贡献的判断方法之改进 四、 危险现实化说规范机能优势的释明 五、 结论 客观归责论视角下的被害人危险接受 / 沈晓白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被害人危险接受案件归责思路的提炼与反思 三、 客观归责论视角下归责思路的确立与展开 四、 客观归责论在危险接受案件中的具体运用 五、 结语 错误理论 规范性构成要件要素认识错误的类型、层级与判断 / 魏 东、张福英 一、 规范性构成要件要素认识错误的类型归属 二、 规范性构成要件要素认识错误的层级划分 三、 规范性构成要件要素认识错误“外行人的平行评价”标准及其反思 四、 规范性构成要件要素认识错误的分型判断 五、 结语 对具体符合说与法定符合说之双重反思:以故意认定构造为中心 / 罗鸿燊 一、 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二、 故意认定:行为客体在危险认识中的角色 三、 法定符合说故意拟制的方法、本质和后果 四、 具体化难题之解 五、 对象错误与打击错误关系之厘清 六、 基本的结论 正犯对象错误时教唆犯的可罚性研究 / 翟 辉 一、 引言 二、 对象错误说的理由及反思 三、 打击错误说的理由及评析 四、 区分理论中的单边视角及其问题 五、 教唆人和被教唆人双边视角的考察 六、 结论 刑罚理论 检视与否定:刑罚目的论的再思考 / 刘 赫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刑罚目的理论之嬗变 三、 刑罚目的论之否定 四、 结语 民主之地如何成为监狱之邦? ——比较历史视域下的美国刑罚权研究 / 蒋济泽 一、 问题的提出:独树一帜的美国刑罚图景 二、 美国新近刑罚变革之前:从刑罚古典主义到刑罚福利主义 三、 美国新近刑罚变革之本质:犯罪(社会)治理深陷刑事控制 四、 刑罚大国形成的历史脉络:刑事控制成为政策选择的主旋律 五、 刑罚大国的政治逻辑:刑罚权配置中的极端地方民主化 六、 刑罚大国的社会基础:严重的社会控制赤字 七、 余论:反思刑罚、犯罪治理与社会变迁 刑罚的社会学视角 / 〔美〕大卫?加兰德 文 李 波、张懿丹 译 蒋济泽 校 一、 刑罚的社会学视角 二、 理解刑罚的多元方法 三、 作为社会制度的刑罚 刑法中的目的思想 / 〔德〕弗兰茨?冯?李斯特 文 张正宇 译 一、 出发点 二、 作为本能性回应的刑罚 三、 刑罚的客观化 四、 刑罚的裁量原则 五、 刑罚作为目的明确的法益保护手段 六、 结论 实证研究 法律实证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司法裁判与新实证主义 / 〔美〕迈克尔?海斯 文 李文军 译 一、 引言 二、 法律实证研究的发展历程 三、 新实证主义出现的迹象 四、 新实证主义(重新)出现的原因 五、 以实证司法裁判研究为例 六、 结语:迈向新实证主义 非法经营罪“口袋性”的新发展与新对策 ——基于对22219份判决书的实证分析 / 李 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对非法经营罪“口袋性”的实证检验 三、 新现象与新问题 四、 文本的不当指引及其重述 五、 小结 我国死刑威慑力的实证检验 ——以走私罪和盗窃罪死刑废止为契机 / 黎森予 一、 死刑威慑力之争 二、 方法与样本 三、 实证结果 四、 对实证结果的讨论 五、 结论 行刑衔接视野下的内幕交易 ——实践运行与解决路径 / 王贤则 一、 内幕交易行政、刑事案件概述 二、 内幕交易案件的特点 三、 内幕交易案件多维度检视 四、 内幕交易焦点问题的解决路径 刑事从业禁止:实践、困境与反思 ——以1461件案例为样本的分析 / 魏佳轩、刘学敏 一、 刑事从业禁止的既有实践样态 二、 刑事从业禁止的实践问题 三、 刑事从业禁止的困境 四、 刑事从业禁止的制度完善 五、 结论 网络爬虫 作为刑事追诉工具的网络爬虫 / 〔德〕肯?埃克斯坦 文 毕丰皓 译 一、 导语 二、 网络侦查的自动化 三、 法律框架 四、 关于侦查权的现行法与拟议法 五、 结语 机器之眼的非法窥探 ——网络爬虫的刑事实体法问题 / 〔德〕塞巴斯蒂安?戈拉 文 毕丰皓 译 一、 导语 二、 现行法下的刑事责任问题 三、 德国法律的改革计划 四、 国外法律规定 五、 结论 理论前沿 过失犯构造的辨识及其本土化适用 ——以过失犯构造所需的价值诉求为根基 / 马 龙 一、 与故意犯进行相似理解的过失构造:以意志归责为处罚根据 二、 与故意犯进行不同理解的过失构造:以规范归责为处罚根据 三、 过失犯构造的价值需求及其具体适用 作为与不作为之间:中断救助行为的处罚模式探讨 / 张薇薇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作为与不作为的争议 三、 作为犯模式的论证 四、 处罚范围的确定 未遂犯处罚根据之重思 / 毕 琳 一、 主观与客观未遂理论流变及辨析 二、 不能犯处罚与现代法治国刑法立场 三、 刑法规范与未遂犯可罚性 四、 我国不能犯处罚的机能性考量 五、 结论 以“权利”为名的制度化控制:当代中国犯罪记录制度分析 / 吴尚聪 一、 问题意识:权利增进,抑或控制加深? 二、 传统的犯罪标签理论:再犯罪形成的社会互动过程 三、 作为一个社会学问题的犯罪记录:从犯罪学“再犯罪的产生” 到社会学“人的存在” 四、 当代中国犯罪记录制度分析:变异的制度与控制的文化 五、 结论:犯罪记录制度,一场以“权利”为名的制度化控制 共同犯罪 单一制下间接正犯概念之肯定 ——从我国犯罪参与体系的归属入手 / 李双剑 一、 我国犯罪参与体系的归属:单一制之确定 二、 单一制下间接正犯概念否定论之批判 三、 单一制下间接正犯概念肯定论之提倡 四、 结论 论国际刑法上的共同犯罪理论 / 刘大群 一、 共同犯罪 二、 间接共同犯罪 三、 共同犯罪组合 四、 共谋罪 五、 协助罪 六、 结论 刑事程序 刑事审判中异议制度的原理论纲 ——从刑事审判对抗化转型切入 / 万 旭 一、 刑事审判对抗化转型及其与异议制度的关联 二、 刑事审判中异议声明机制的运行原理与基本原则 三、 刑事审判中异议裁断机制的运行原理与基本原则 四、 刑事审判中异议制度的预期功能及制约条件 五、 代结语:我国构建与完善刑事审判中异议制度的难点诊断 检察机关介入侦查的属性界定 ——以网络犯罪案件为例 / 刘 慧 一、 介入侦查是否为检察机关控诉职能的必要延伸? 二、 介入侦查是否为检察机关实现法律监督的一种方式? 三、 介入侦查是否违背检察官的客观公正义务? 四、 检察机关在介入侦查中的主导性地位 五、 余论 认罪认罚案件被追诉人知情权研究 / 李 晨 一、 认罪认罚案件被追诉人知情权的意义 二、 被追诉人知情权的困境与成因 三、 被追诉人知情权体系化重塑的原则与路径 四、 被追诉人知情权有效性的配套措施 五、 余论:被追诉人知情权的未来隐忧 刑事诉讼中幽灵抗辩的证明问题研究 / 周宇婷 一、 “幽灵抗辩”概述 二、 “幽灵抗辩”证明情况的实践考察 三、 “幽灵抗辩”证明方式的比较法考察 四、 “幽灵抗辩”的证明机制构建 五、 结语 论认罪认罚从宽中的附条件检察承诺 / 王燕芳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附条件检察承诺的解构 三、 附条件检察承诺的证成 四、 附条件检察承诺的规范 五、 余论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