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第2版)(精)/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第2版)(精)/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 字数: 491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 作者: 杨念群|责编:符爱霞
  • 商品条码: 978730027665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95
  • 出版年份: 2019
  • 印次: 1
定价:¥10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晚清以来的中国人如何从 “常态”变成“病态”,又如何在近代被当作“病人 ”来加以观察、改造和治疗的漫长历史。“东亚病夫 ”的称谓既是中国人被欺凌的隐喻,也是自身产生民 族主义式社会变革的动力,在这个意义上,“治病” 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医疗过程,而是变成了政治和 社会制度变革聚焦的对象,个体的治病行为也由此变 成了群体政治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者以新颖独特的叙事手法,通过数十幅相互衔 接的场景,形象地再现了中国社会变迁波澜壮阔的另 一个历史侧面。在这些场景中活动的人物既有西医传 教士、助产士和社会改革者,亦活跃着坐堂中医、顶 香看病人和走方行医者,还有各类政治家和赤脚医生 的身影。本书力求在一种“情境化写作”的状态中充 分展示近现代政治演变与传统医疗因素之间复杂的互 动博弈关系。
作者简介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杨念群自选集》、《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合编)、《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感觉主义”的谱系:新史学十年的反思之旅》等,主持《新史学》丛刊及“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主要学术兴趣是中国政治史、社会史研究,并长期致力于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角度探究中国史研究的新途径。
目录
导言:医疗史的另一种叙事 第一章 救不了灵魂的医生 第二章 对陌生空间的恐惧与接纳 重设内与外的边界 病人是怎样委托给外人的? 对非常状态的控制 第三章 “公医制度”下的日常生活 从“话语”到“制度” 从“临床医学”到“地段保健” 第四章 现代城市中的“生”与“死” 从生到死:空间仪式的传统表现 “街道政治”:生死场中的抗拒与变迁 “产婆”档案中的多重声音 阴阳生:徘徊于法律与医学监控之间 第五章 乡村医疗革命:社区试验 “白大褂”如何下乡? “巫”与“医”的现代之争 第六章 追剿“巫医” “巫医”与民间宗教秩序 “坛仙”的空间安排 灵验决定一切 “顶香看病”与社会秩序 在城与在乡:“巫医”的移动与控制 “地方感”为什么消失了? 第七章 中医自救面面观 1929年:中医成为“社会医学”的救治对象 最后抵抗的逻辑 插曲:对“公医制”的微弱质询 个体防疫与诊疗经验 为争取群体防疫身份而苦斗 体制容纳的后果 参与“防疫”的新体验 “西医化”浪潮的威胁 新型意识形态支配下的“中医世界” 中医“自组织形态”的蜕变 第八章 防疫、社会动员与国家 小小“细菌”改变了世界! “沾带”行动后的空间效果 “美国细菌”变成了上帝扔下的“瓶子” 防疫如何变成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政治 “爱国卫生运动”的制度化过程 第九章 在政治表象的背后 不中不西亦中亦西 政治运动中的人际关系网络 尾声:赤脚医生的黄昏 结论:医疗史、“地方性”与空间政治想象 附录:如何从“医疗史”的视角理解现代政治?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