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医学基础——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中医学基础——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 字数: 392
  •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
  • 作者: 陈晶, 程海波
  • 商品条码: 9787513268684
  • 版次: 5
  • 页数: 215
  • 出版年份: 2021
  • 印次: 1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医学基础是中医药院校中药学、药学、中医护理、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医学心理等专业的一门主干基础课。本教材主要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藏象、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机理、疾病的诊察方法与辨证、疾病的防治与养生康复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作者简介
陈晶,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1964年3月31日生,1986年黑龙江中医学院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1995年获黑龙江中医学院方剂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博士学位,2006年10月进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博士后流动站攻读博士后。现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学实验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医治则治法机理研究, 在《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材》等期刊杂志和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4部(主编2部,参编2部);获科研及教学成果奖7项。
目录
绪论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三、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 藏象 第一节 藏象概述 一、藏象的概念 二、脏腑的分类与区别 三、藏象学说的形成与特点 第二节 五脏 一、心 二、肺 三、脾 四、肝 五、肾 第三节 六腑 一、胆 二、胃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第四节 奇恒之腑 一、脑 二、女子胞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气血津液 第一节 气 一、气的概念 二、气的运动 三、气的生成 四、气的功能 五、气的分类 第二节 血 一、血的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运行 四、血的功能 第三节 津液 一、津液的概念 二、津液的代谢 三、津液的功能 第四节 气血津液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三、血与津液的关系 第四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概述 一、经络的概念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三、经络的生理功能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五、十二经脉气血的流注次序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 第三节 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 二、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及 生理功能 第四节 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阐释疾病病理变化 二、指导疾病的诊断 三、指导疾病的治疗 四、指导养生、预防和康复 第五章 体质 第一节 体质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体质的概念 二、体质的特点 三、体质的构成要素 四、影响体质的因素 五、体质的分类 第二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说明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 二、阐释发病原理 三、解释病理变化 四、指导辨证 五、指导治疗 六、指导养生 第六章 病因 第一节 外感病因 一、六淫 二、疫气 第二节 内伤病因 一、七情内伤 二、饮食失宜 三、劳逸过度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病因 一、痰饮 二、瘀血 三、结石 第四节 其他病因 一、外伤 二、寄生虫感染 三、医过 四、药邪 五、先天因素 第七章 病机 第一节 发病原理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二、影响发病的因素 三、发病形式 第二节 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二、阴阳失调 三、气血津液失常 四、“内生五邪”病机 第八章 诊法 第一节 望诊 一、望神 二、望色 三、望形态 四、望头颈五官 五、望皮肤 六、望二阴 七、望舌 八、望排出物 第二节 闻诊 一、听声音 二、嗅气味 第三节 问诊 一、问诊的内容 二、问现在症 第四节 切诊 一、脉诊 二、按诊 第九章 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 一、八纲基本证 二、八纲证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 一、气病辨证 二、血病辨证 三、气血同病辨证 四、津液病辨证 第三节 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三、脾胃病辨证 四、肝胆病辨证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六、脏腑兼病辨证 第四节 外感病辨证 一、六经辨证 二、卫气营血辨证 三、三焦辨证 第十章 预防、治则、养生、康复 第一节 预防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变 三、愈后防复 第二节 治则 一、扶正祛邪 二、标本先后 三、正治反治 四、调整阴阳 五、三因制宜 六、调和脏腑 七、调理气血津液 第三节 养生 一、养生的基本原则 二、养生的重要意义 第四节 康复 一、中医康复学的基本观点 二、中医康复学的基本原则 三、常用的康复方法 主要参考书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