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汗青堂083:古代中国内陆 景观考古视角下的古代四川盆地、三峡和长江中游地区

汗青堂083:古代中国内陆 景观考古视角下的古代四川盆地、三峡和长江中游地区

  • 字数: 348
  • 出版社: 北京联合
  • 作者: 著 者:[美] 傅罗文(Rowan K. Flad) 陈伯桢 译 者:戚轩铭
  • 商品条码: 978755964915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66
  • 出版年份: 2021
  • 印次: 1
定价:¥8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四川盆地、三峡和长江中游地区大量前沿考古成果,从景观考古的角度深入剖析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战国晚期这些地区内部的发展与变化、地区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其中,三峡地区受到特别关注。它是位于四川盆地与长江中游两大政治中心之间的政治边缘地带,但两位作者突出了三峡地区在经济景观格局的中心地位,尤其是它在整个区域的食盐生产与贸易活动中的枢纽地位。三峡地区促进了其东西两边地区的互动。此外,两位作者也层层分析自然环境、政治文化、包括祭祀和丧葬在内的仪式等多重景观格局,全面考察中国内陆的早期社会变迁。本书资料详尽、理论前沿、考证深入,是一部聚焦于长江中上游地区考古的集大成之作。
作者简介
作者 [美]傅罗文(Rowan K. Flad),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他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学士学位。随后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师从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教授,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傅罗文教授在中国从事田野考古工作多年,长期致力于研究复杂社会在早期中国的出现和发展,对生产技术的历时性变化、生产与祭祀活动的相互关系、中国早期社会中的动物角色等课题尤为关注。曾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 陈伯桢,台湾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博士毕业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他致力于历史考古学、古代盐业、区域互动及量化分析等方向的研究,与国内外多个学术机构在成都平原共同进行一项长时段的田野调查计划,以研究成都平原自新石器时代宝墩文化至青铜时代三星堆文化的过程中社会复杂化的情况。曾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 译者 戚轩铭,现为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博士候选人。研究兴趣涵盖中国古代思想史、手抄本研究与数位人文学。曾在不同学术期刊发表书评数篇。
目录
致? 谢? ? 001 第 1 章 绪? 论(古代长江流域的中心与边缘) 1 第一部分?设置舞台 第 2 章 中国内陆的环境 27 第 3 章 史学及其研究史(中国内陆的考古学史) 60 第二部分?政治和文化格局 第 4 章 四川盆地(蜀及其前身) 96 第 5 章 长江中游(楚与其前身的考古学与历史学研究) 144 第 6 章 位处中心的边缘(巴和三峡地区的考古学文化) 186 第三部分?经济和仪式制度格局 第 7 章 经济格局(食盐的生产、交易与整合角色) 225 第 8 章 仪式格局(上)(祭祀与占卜) 276 第 9 章 仪式格局(下)(丧葬习俗与社会认同) 307 第 10 章 结? 语(互动的景观与景观的互动) 369 参考书目? ? 377 出版后记? ? 46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