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历史中国的认知与实践)(精)

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历史中国的认知与实践)(精)

  • 字数: 219
  • 出版社: 上海人民
  • 作者: (日)王柯|责编:谭宇墨凡
  • 商品条码: 978720816167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43
  • 出版年份: 2020
  • 印次: 1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洞穿多民族统一国家构造的深层历史,追溯中华 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演变。 九州四海、内服外服、华夏四夷,探寻“多重型 天下”的思想起源;羁縻州府、藩部体制、改土归流 ,把脉“多元型帝国”的利弊得失;新疆建省、五族 共和、民族自治,理解民族国家建设的困境与成就。 王柯此书清晰梳理了中国统一多族群国家的历史 脉络,指出了“天下”观和“夷夏之辨”的文化内涵 ,分析了历朝“因俗而治”多元化行政体制的利弊, 认为清王朝在新疆实行的“分治”政策是近代民族问 题的直接成因。此书对我们认识今天的民族关系具有 多方面的重要启迪。
作者简介
王柯 1956年生,东京大学学术博士学位,2001年起为神户大学研究生院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传统国家构造和权力合法性问题、近现代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民族与宗教问题、中日关系等。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三重的天下: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起源 一、“四海之内”与“九州”:理论上的“天下”与现实中的“天下” 二、“内服”与“外服”:阶级制“天下”的成立 三、“中国”与“四夷”:统一之“天下”的有机构成 结论 第二章 文明论的华夷观:中国民族思想的起源 一、“华夏”与蛮、夷、戎、狄:是民族还是文明共同体 二、“四夷”与“礼”:民族歧视的构造 三、走向“中原”之路:以文化为渠道的民族膨胀 四、“天下”与“德”: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基础 结论 第三章 万里长城的内外:成立时期的中华帝国与夷狄 一、秦帝国的“属邦” 二、汉帝国的外臣与内属 三、从“兄弟之国”到“臣国” 四、儒教与夷狄 结论 第四章 分治与同化:五胡十六国时代胡人政权的中华王朝思想 一、从单于到皇帝—胡人社会在政治制度上的变化 二、从夷狄到华夏:胡人在文化与民族特征上的变化 三、从游牧到农耕:胡人社会经济模式的变化 结论 第五章 多重的帝国与多元的帝国:唐、辽、元的国家和民族 一、羁縻与和亲:唐代的羁縻府州制度 二、一国两制与两国一家:辽代的南北面官制度 三、中国化与二都制:元代的政治构造 结论 第六章 大一统帝国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元、明、清的土司制度 一、国家主权与土司、土官 二、土司地区的“中国化” 三、“改土归流”与清王朝的“华夷”认识 结论 第七章 在中华与“乌玛”之间:藩部体制与维吾尔社会统治体系 一、从“招服”到征服:清王朝统治维吾尔社会的开始 二、维吾尔社会与伯克制:清王朝的间接统治 三、满人盟主之臣民:藩部体制下的维吾尔社会 四、和卓的“圣战”:民族隔离政策的危机 结论 第八章 国际政治背景下的新疆建省:多民族近代国家建设的尝试 一、收复新疆的背景:19世纪后期英俄势力的入侵 二、“塞防论”与“海防论”:近代国际政治与领土 三、废除间接统治政策:从藩部之民到国家之民 结论 第九章 构筑“中华民族国家”:西方国民国家理论在近代中国的实践 一、“驱除鞑虏”:“中华”在近代的再认识 二、“五族共和”:向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回归 三、“积极的民族主义”:大中华民族时代的开始 四、“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国民国家思想的实践 结论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