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中医护理学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中医护理学

  • 字数: 420
  • 出版社: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 作者: 徐桂华
  • 商品条码: 9787567920835
  • 版次: 1
  • 页数: 209
  • 出版年份: 2022
  • 印次: 1
定价:¥2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医护理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整体观念的理念、辨证施护的方法及中医适宜技术,指导临床护理、预防、养生、保健和康复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护理学内涵丰富,体系完整,包含了理念、方法、技术和功能4个层面。①理念方面,紧紧把握整体观念,将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护理工作中要充分考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不仅仅关注疾病本身,更要关注人的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对人的影响,给予全方位的护理。②方法方面,采用辨证施护,这是中医护理的精髓,有别于西医护理。西医护理主要是对“病”和“症”的护理,而中医护理在对“病”“症”护理的同时,更体现辨“证”护理,即根据不同的证候给予相应的护理。③技术方面,应用中医适宜技术解决健康问题,如艾灸、拔罐、刮痧、熏洗、药熨、穴位贴敷、穴位按摩、耳穴贴压等,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逐步向临床、社区、家庭延伸。④功能方面,主要在临床护理、预防、养生、保健和康复等方面发挥独特的疗效。
作者简介
徐桂华,女,汉族,1962年4月生,江苏兴化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1982年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附院卫校,先后经历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大专、中医学本科、中医内科学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中医康复学博士研究生的学习经历。2010年获中医康复学博士学位。曾任护理学院副院长、院长。2014年5月任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30余年,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负责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负责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带头人,江苏省优势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品牌专业负责人。先后被评为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带头人,先后获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中医药科学技术一等奖,江苏省“三八”红旗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部省级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120余篇,主编国家规划教材9本。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护理专业委员会会长,教育部护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护理分会副理事长,中华护理学会护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高等学校护理学类专业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中医护理教材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护理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国生命关怀协会人文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CMIA护理信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标准化建设委员会副会长,整合医学医师分会整合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中医护理职称考试的出卷和主审专家,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现代护理杂志》副总编辑,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国自然基金评审专家。
目录
序号一级条目二级条目三级条目四级条目五级条目1中医护理学 2[基本特点] 3 整体观念 4 辨证施护 5中医护理原则 6 预防为主 7 未病先防 8 既病防变 9 扶正祛邪 10 扶正施护 11 祛邪施护 12 扶正祛邪并用 13 调整阴阳 14 护病求本 15 急则护标 16 缓则护本 17 标本同护 18 正护 19 反护 20 同病异护 21 异病同护 22 三因制宜 23 因人施护 24 因地施护 25 因时施护 26中医一般护理 27 病情观察 28 生活起居护理 29 顺应四时 30 春季生活起居 31 夏季生活起居 32 秋季生活起居 33 冬季生活起居 34 起居有常 35 居室环境 36 生活护理 37 情志护理 38 说理开导 39 释疑解惑 40 移情易性 41 发泄解郁 42 以情制情 43 暗示疗法 44 顺情从欲 45 调和情志 46 五行音乐疗法 47 饮食护理 48 食物四性 49 食物五味 50 食物归经 51 温性食物 52 热性食物 53 性食物 54 凉性食物 55 平性食物 56 四季饮食 57 食物配伍 58 辨病施食 59 辨证施食 60 因人施食 61 因地施食 62 因时施食 63 饮食平衡 64 饮食有节 65 饮食有洁 66 饮食清淡 67 合理烹制 68 饮食禁忌 69 病中禁忌 70 配伍禁忌 71 胎产禁忌 72 中医食疗 73 食疗 74 食养 75 食治 76 药膳 77 粮食类食物78 肉食类食物79 果品类食物80 蔬菜类食物81 水产类食物82 造酿类食物83 食疗方 84 食疗方制作法85 解表类食疗方86 泻下类食疗方87 清热类食疗方88 祛湿类食疗方89 温里类食疗方90 补虚类食疗方91 固涩类食疗方92 理气类食疗方93 理血类食疗方94 平肝类食疗方95 化痰类食疗方96 消食类食疗方97 其他类食疗方98 用药护理 99 汤剂煎煮法 100 中药内服护理 101 中药外用护理 102 中医用药“八法” 103 汗法护理 104 吐法护理 105 下法护理 106 和法护理 107 温法护理 108 清法护理 109 消法护理 110 补法护理 111 中草药中毒预防 112 中草药中毒处理 113[辨证施护] 114 八纲辨证施护 115 表证护理 116 里证护理 117 半表半里证护理 118 寒证护理 119 热证护理 120 虚证护理 121 实证护理 122 阴证护理 123 亡阴证护理 124 阳证护理 125 亡阳证护理 126 脏腑辨证施护 127 心病辨证施护 128 小肠病辨证施护 129 肺病辨证施护 130 大肠病辨证施护 131 肝病辨证施护 132 胆病辨证施护 133 脾病辨证施护 134 胃病辨证施护 135 肾病辨证施护 136 膀胱病辨证施护 137 卫气营血辨证护 138 卫分证护理 139 气分证护理 140 营分证护理 141 血分证护理 142中医体质调护 143 中医体质生理 144 小儿体质 145 青年体质 146 中年体质 147 更年期体质 148 老年体质 149 女性体质 150 男性体质 151 中医体质病理 152 特禀体质 153 中医体质施护 154 平和质护 155 气虚质护理 156 阳虚质护理 157 阴虚质护理 158 痰湿质护理 159 湿热质护理 160 血瘀质护理 161 气郁质护理 162 特禀质护理 163 女性经期护理 164 女性孕期护理 165 女性产后护理 166中医护理适宜技术 167 皮肤针法 168 放血疗法 169 穴位注射 170 灸法 171 拔罐法 172 耳穴贴压法 173 穴位按摩 174 刮痧疗法 175 熏洗法 176 敷贴法 177 湿敷法 178 热熨法 179 中药换药法 180 中药超声雾化吸入 181 中药保留灌肠法 182 中药离子导入法 183 蜡疗法 184中医临床护理 185 内科病证护理 186 感冒护理 187 咳嗽护理 188 哮病护理 189 喘证护理 190 心悸护理 191 胸痹护理 192 不寐护理 193 眩晕护理 194 中风护理 195 胃痛护理 196 呕吐护理 197 泄泻护理 198 便秘护理 199 黄疸护理 200 鼓胀护理 201 水肿护理 202 淋证护理 203 癃闭护理 204 郁证护理 205 消渴护理 206 头痛护理 207 痹证护理 208 外科病证护理 209 乳痈护理 210 痔病护理 211 蛇串疮护理 212 湿疮护理 213 妇产科病证护理 214 月经不调证护理 215 痛经护理 216 绝经前后诸证护理 217 带下病护理 3000 图0 218 产后缺乳护理 219 儿科常见病证护理 220 肺炎喘嗽护理 221 厌食护理 222 积滞护理 223 疳证护理 224 小儿泄泻护理 225 惊风护理 226 遗尿护理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