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郭象《庄子注》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吸纳与转化

郭象《庄子注》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吸纳与转化

  • 字数: 253
  • 出版社: 中山大学
  • 作者: 罗彩|责编:赵婷
  • 商品条码: 978730607876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1
  • 出版年份: 2023
  • 印次: 1
定价:¥6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项目编号 :20FZXB069)成果,以魏晋玄学集大成者郭象为 例,从性本论、“内圣学”之心性论和“外王学” 之礼论几个方面来探讨郭象《庄子注》对先秦儒学 的继承与发展,本质是为探究玄学如何实现对儒学 “接着讲”的问题,并进一步在儒学发展史的脉络 中呈现儒学在魏晋时期的生存境遇及其在玄学中的 地位问题,以期揭示郭象玄学“以道明儒”的性质 和目的。
目录
绪论 一、孔孟荀的时代:“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 二、郭象的时代:政令失准与士无操守的魏晋时局 三、从孔孟荀到郭象:礼乐文明的复归到新礼教秩序的重建 第一章 孔孟仁义说的“自然”形上本体之建构:“仁义自生”的性本论 第一节 否定有、无造物以确立“有生于无”的自生本体 一、“无不生有”与“有不生有” 二、“有生于无”的自生本体 三、孔孟普遍自在的“仁义善性”到郭象个体自生的“仁义自性” 第二节 否定外在动因以确立独化本体 一、以性分论独化之“有”(名分)的功用意义 二、以性极论独化之“无”(自然之性)的功用意义 三、孔孟的“由仁义行”到郭象“仁义即天性”的独化玄冥之境 第二章 儒家重教的“内圣学”之改造:“任性自为”的心性论 第一节 人性的类型与外在表现:性分与性理 一、性分:圣人心性与凡人心性 二、性理:圣人的“至理”与凡人的“理” 三、先秦儒家的“穷理尽性”到郭象的“尽性显理” 第二节 认识途径与修养功夫:齐性与任性 一、齐性:顺是非、一生死、知性分 二、任性:圣人的无为与凡人的有为 三、《大学》《中庸》的“知性当为”到郭象的“依性自为” 第三节 境界追求:足性安命即逍遥 一、足性:圣人的无待与凡人的有待 二、冥极:圣人的“反冥物极”与凡人的“反冥我极” 三、先秦儒家克己复礼的“圣凡一涂”到郭象安性守分的“圣凡自足” 第三章 儒家重政的“外王学”之延续:“迹”与“所以迹”统一的礼论 第一节 郭象玄学的礼学特质 一、礼的起源:荀子的“约定俗成”到郭象的“因俗自生” 二、礼的实质:儒家的“名副其实”与郭象的“各当其性” 三、礼的原则:儒家的“与俗变礼”到郭象的“从俗时变” 四、礼的作用:儒家的礼乐大同与郭象“各守性分”的和合秩序 第二节 郭象玄学的政治理想:“治之具”与“治之道”的统一 一、先秦儒家的文质之辨到郭象的言(迹)意(所以迹)之辨 二、先秦儒家的“先圣后王”到郭象“圣王合一”的理想圣人人格 三、先秦儒家的“道不离器”到郭象“冥不离迹”的理想圣人政治 第四章 郭象玄学的价值取向、矛盾及其影响 第一节 “以道明儒”的价值取向 一、立孔子为圣人榜样 二、视三纲五常为人之情性的自然显现 三、对儒家圣王系统的推崇 四、以民本为治之道 第二节 性分、性命、性极思想的局限 一、性分:先天形成还是后天形成 二、性命:不由己还是由己 三、性极:无待独化还是有待逍遥 第三节 郭象玄学对宋明理学的影响 一、高扬士大夫的主体精神:从名士风度到圣贤气象 二、会通儒道的意识:从“山林庙堂无异”到“名教可乐” 三、性与理的问题:从“性内理表”到“性即理”的性理学之发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