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早期道家的精神之道

早期道家的精神之道

  • 字数: 320
  • 出版社: 上海人民
  • 作者: 李晓英 著
  • 商品条码: 978720818514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67
  • 出版年份: 2023
  • 印次: 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以“精神内守而不外越于形骸”为早期道家学术的核心,以形神相依和身心一体为指向,将内在精神修为统摄外在世界,体现人的内在统一和“损之又损”的修为过程,揭示道家精神修养的专一性、反复性和体证性特点,展示出道家精神修葺和修炼的深湛功夫和幽邃途径,揭示早期道家“赤子”“婴儿”的本真生活。以否定思维为途径,围绕世界是否完全可以认知、强势强制行为是否可行、民众受搅扰之如何避免三个层面,老子赋予自我以关系性和对象性的思考,对“我”“吾”进行了礼仪、偏见和利益层面的否定。庄子则亲证自身的思想观点和主张,以自身逍遥飘逸的形象阐释其精神独立的践履,阐论庄子哲学的形成具有深彻的境遇性和在场性特征。道家完成了世俗超越和价值重诂,老子以利物不争的界定“善”的意涵,进而对玄德和道予以颂赞。庄子则通过至人边缘化的社会地位,安宁和悦的心境、严肃豁达的人生态度求,以及为求超脱对天下理想秩序的设想,解析至人超然、超脱的特征。杨朱一派常列举表示对比、对抗、相反观点的词汇,突出其“为我”或“贵己”的立论宗旨和目的所在,对功名天下的疏离批判,对个体生命的顺任维护,凸显了人的生存意义和现实意义。以“民”和“天下”为指向,道家论证了精神修为的过程和治理层级的的评判标准。
作者简介
李晓英,女,1970年8月出生,史学博士,河南周口人。现为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为先秦道家哲学和先秦古典文献,曾出版《个体论:先秦儒道对“德”“道”诠释》等著作。
目录
导论1 第一章早期道家“内”之论24 一、 问题的提出24 二、 “内”:养生学意义上的生理和心理和谐系统机制25 三、 “内”:精神世界的建构28 四、 “内”:人之天性、本性及存守34 五、 “守内而不失外”37 六、 结语42 第二章“损之又损”“深之又深”:道家独特的精神修为44 一、 问题的提出44 二、 “为(体)道”:早期道家精神修为的实践智慧46 三、 “致虚”“守静”:道家独特的修为功夫55 四、 早期道家精神修为的专一性和反复性65 五、 结语79 第三章“婴儿”“赤子”:早期道家本真生活的隐喻80 一、 早期道家“婴儿”概念的提出81 二、 早期道家文献中“婴儿”的特性86 三、 婴儿与道的其他喻体的关系94 四、 结语103 第四章否定和超越:试论老子的否定式表达104 一、 问题的提出104 二、 老子否定式表达的形式种类108 三、 老子否定的内涵116 四、 结语124 第五章对象性和关系性:老子面向自我的沉思125 一、 问题的提出125 二、 自我价值的确立:“身”“独”“私”129 三、 自我的关系性视域:“不自生(见)”141 四、 自我的中立和中和144 五、 对象性的场域和格局:“吾”与“我”148 六、 自我的整合和统一:“抱一”“柔”“和”152 七、 结语157 第六章道言与体知:从庄子在《庄子》中的形象来看159 一、 问题的提出159 二、 庄子以安贫的态度体证生命的尊严164 三、 庄子向死、甘无用之境以体证生命的欢愉168 四、 庄子以重“质”、破“自是”的理性体证生命的丰富与平等 172 五、 结语180 第七章试论老子之“善”181 一、 问题的提出181 二、 先秦其他文献中“善”的含义182 三、 “善”在《老子》文本中的含义183 四、 老子之“善”是一个可以分析的概念186 五、 老子“善”的丰富意涵190 六、 “善”与“道”“德”“无为”的关系198 七、 结语200 第八章超然:《庄子》至人观研究201 一、 问题的提出201 二、 至人边缘化的社会地位和存在方式203 三、 至人超然、超脱的精神追求206 四、 至人超然境界中的现代启示215 五、 结语217 第九章功名天下何为重:从《列子·杨朱》中的对比项来看218 一、 问题的提出218 二、 人物对比222 三、 与人物对比相辅的对等对比226 四、 价值的对比229 五、 对比之后的共性批判234 六、 结语236 第十章“以百姓心为心”:试论老子的民意论237 一、 问题的提出237 二、 《老子》文本中“民”的称呼和状态240 三、 圣人对民的态度、方法、劝告、期待251 四、 政权合法性的基础:民心民意262 五、 结语273 第十一章《庄子》的天下观275 一、 问题的提出275 二、 《庄子》中的“天下”概念277 三、 《庄子》理想的天下秩序279 四、 天下的理想秩序源于至人之“无用”285 五、 《庄子》天下观与儒家天下观之比较289 六、 结语293 第十二章“上”“下”之间:兼论老子思想中的治道类型295 一、 问题的提出295 二、 “上”的含义297 三、 “下”的含义304 四、 何为“上德”308 五、 何为“下德”313 六、 从“上”到“下”的层级治理类型317 七、 结语326 附录一从《尸子》的人物评价看其对道家学说的继承与发展328 附录二试论《庄子》中的“自”348 后记36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