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

  • 字数: 367
  • 出版社: 广西人民
  • 作者: 曾平标|责编:罗雯//钟建珊//陈威//彭青梅//李志刚
  • 商品条码: 978721911316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15
  • 出版年份: 2022
  • 印次: 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图书特别奖、“ 中国好书”奖获得者曾平标最新力作。全书以红军 长征生死存亡的湘江血战为背景展开,既从宏观视 角追溯了红军战士“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仰 和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又细致入微讲述了当代广 西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精彩故事,勾勒 出一幅共产党人观照历史、根植现实,穿越80多年 时空隧道的长景图。 长篇报告文学《向死而生》由中宣部“五个一 工程”图书特别奖、“中国好书”奖获得者曾平标 倾力打造。全书采用了历史时空与现实时空交替切 换、宏大场面与具体细节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在深 情回顾事关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湘江战役的历史进 程、叙说红军将士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的基础上, 真诚再现了八桂儿女以对湘江战役红军烈士的敬仰 之情,践行好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做好湘江战役红 军遗骸收殓保护工作、规划建设好纪念设施”的重 要批示,做好烈士遗骸收殓、遗址遗存保护工作, 并将革命文物保护工作与当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民族团结发展结合,以传承作为纪念,以发展告 慰英灵,展现广西人民以饱满的热情走好新时代长 征路的壮美篇章。
目录
序章 总书记的牵挂 第一章 忠诚捍卫 一、 革命理想高于天 出发前,他与村里其他16位红军华姓兄弟一起来到村口栽下17棵松树,并告知家人“见松如见人,革命胜利见”。然而,湘江血战后,17位华屋子弟再也没有一个人回来。 二、 不让敌人进新圩 “万万火急!”李天佑一眼就望见了电文行头的字样。……电文是从水车镇宾家桥村的九如堂发出的,末尾是两句如钢铁铸成的军令:“不惜一切代价,全力坚持三天至四天!” 三、 喋血脚山铺 正在发高烧打摆子的耿飚见情势危急,将裹在身上的毛毯一甩,大声喝道:“拿我马刀来!”警卫员杨力一听命令,连忙将背在身上的马刀递到耿飚手里。 四、 胜负关乎全局 “我们从他后面过,他没扭头,我们从他侧面过,他也没转头,我们感到奇怪,走近一看,赫(吓)了我们一跳,那个红军战士已经死克(去)了!……是个死了也不倒下的红军战士!……” 第二章 血祭湘江 一、 绝命后卫 敌人端着枪从三面围上来,明晃晃的刺刀闪着寒光。韩伟见战士们打光了子弹,大声喊道:“砸掉枪支,跳崖!”说完纵身跃下悬崖。大家看见团长跳崖了,也砸烂枪支纷纷跟着从峭壁上跳了下去…… 二、 断肠明志 “决不能做俘虏。”陈树湘乘敌不备,撕开伤口,用手从肚里抠出肠子,大吼一声奋力绞断……望着这血淋淋的场景,在场的敌人顿时目瞪口呆,惊恐万状。 三、 最后一滴血 “政委……”警卫员悲泪夺眶而出,俯下身子欲将身负重伤的易荡平背上一起撤。易荡平一把夺过警卫员腰间的手枪,将枪口对准了自己的太阳穴。 四、 生死渡 毛泽东闻声扭过头来一看,是红军总政治委员周恩来。周恩来脸颊消瘦,胡须浓而长,剑眉下一双大眼因熬夜而通红。“恩来,仗打到这个节骨眼上,那些坛坛罐罐该丢了。” 第三章 信念如磐 一、 不可触摸之痛 队伍穿着破烂,可八角帽上的红五星格外醒目。他们是蒋氏祠堂里来不及转移的100多名着灰色军装的红军重伤员,有的断了胳膊,有的缠缚绷带,有的裸露肠子;有的被抬着,有的瘸着,有的被扶着…… 二、 人民就是江山 鹤发银眉的105岁老人支义青,手中挥舞竹枝,甘之如饴般讲述着当年他撑船架桥帮助红军渡湘江的故事。也许连他自己都记不清楚,这是他多少次重复讲这个故事了。 三、 向西!向西! 长征前夕,毛泽东身患疟疾,王稼祥在第四次反“围剿”当中腹部受伤,张闻天生病。三副担架一路行军,三人常常在担架上一起讨论党和红军的大事……这就是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后来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里所称的“担架上的谋划”。 四、 散落的星火 失散红军像一朵朵浮萍,携伤带病,他们以异常坚忍的毅力在他乡落地重生。他们走下战场,说着完全不同的语言,过着和从前完全不同的生活,但是在他们心里,作为一名红军战士的骄傲从来没有消失。 第四章 山河铭记 一、 穿越时空的嘱托 “请你好好保存这面旗帜,等革命胜利后我再来取。”为了红军战士的一句嘱托,祖孙三代冒着生命危险保存这面红军旗整整45年。 二、 红军是好人 几名红军来到一个姓海的老大娘家里,见有一锅红薯拌野菜煮的猪潲,商量后把它吃了。临走时,红军将锅洗得干干净净,在锅里放了10个银毫子…… 三、 绝对保护 “老乡,别跑,我们是红军。”不喊还好,一喊几个瑶族同胞跑得比山兔还快。他们根本不知道红军喊的是什么,还以为是喊“再跑就开枪”哩! 四、 守护 年近古稀的李桂达两鬓斑白,他卷起蓝色粗布裤裤脚,抄起一把长柄镰刀,拿着两把扫帚,走上了村口的石路。离家不远的一处墓地,就是母亲赵良英守护了数十年的红军墓。 五、 世代做兄弟 堂屋里,一个满头银发、身着草绿色军装的老人神情凝重、满脸悲伤。他踉跄几步走到堂上供奉的灵位前,哽咽着喊了一声“三爷”,便俯身拜倒在桌下,恭恭敬敬地磕了3个响头…… 第五章 忠魂永铸 一、 以国家的名义 “湘桂古道红军路,寸土千滴红军血;湘桂古道红军路,一步一尊烈士身;湘桂古道红军路,一草一木一英魂;湘桂古道红军路,一山一石一丰碑……”在湘江两岸,至今广为流传着这首民谣,曲调沉缓,声声泣血,激荡着血性忠诚。 二、 不能忘却的纪念 落成仪式头天,装载红军烈士遗骸的棺椁还没有放进墓坑,不料天下起了淅淅沥沥的绵绵小雨,她拿一张张塑料布盖住水泥墓坑,一边发着39℃高烧一边在墓坑边蹲守…… 三、 千百次寻找 发掘人员在耳木塘溪流旁的竹丛底下,发掘到一具非常完整的小红军遗骸,通过后期的DNA鉴定,测出他的骨龄不到14岁。小红军倚靠崖壁,右手伸向不远处一只破碎的瓷碗…… 四、 迟到85年的葬礼 伴随着《思念曲》,徐昭英亲眼看到,礼兵护送装着她“爸爸妈妈”的棺椁行进至红军烈士墓安放区入口,礼兵依次取下覆盖在棺椁上的国旗,让棺椁缓缓入土安放。 第六章 赓续血脉 一、 红色DNA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