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民间文学--理论与方法/中国文联晚霞文库

民间文学--理论与方法/中国文联晚霞文库

  • 出版社: 文联
  • 作者: 刘锡诚
  • 商品条码: 978750595550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576
  • 出版年份: 2007
  • 印次: 1
定价:¥34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作者简介
刘锡诚,山东昌乐人。1935年2月生。1957年北京大学毕业。先后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新华通讯社、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任职。1997年退休。历任《人民文学》编辑部评论组长、《文艺报》编辑部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研究员、常务副主席、顾问,《民间文学》、《民间文学论坛》、《评论选刊》、《中国热点文学》杂志主编。退休前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理论研究室研究员。社会职务:曾任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旅游文化学会副会长、中国对外友好协会理事。现兼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化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著译有:《苏联民间文学论文集》(选编翻译,作家出版社1958年)、《马克思恩格斯收集的民歌》(合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海防前线战士歌谣选》(采集,与路工合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苏联民间文艺学40年》(与马昌仪合译,科学出版社1959年)、《高尔基与民间文学》(与林陵、水夫合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1年)、《小说创作漫评》(文学评论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小说与现实》(花城出版社1983年)、《俄国作家论民间文学》(选编翻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印第安人的神奇故事》(与马昌仪合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原始艺术与民间文化》(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作家的爱与知》(文学评论文集,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石与石神》(合著,学苑出版社1994年)、《走出四合院》(随笔,群众出版社1996年)、《河边文谭》(文学评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中国原始艺术》(专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象征——对一种民间文化模式的考察》(学苑出版社2001年)、《追寻生命遗韵——我眼中的文化史迹》(文化随笔,武汉出版社2003年)、《在文坛边缘上——编辑手记》(专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文坛旧事》(专著,武汉出版社2005年)、《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专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民间文学:理论与方法》(选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
目录
向国家学位委员会进一言(代序) 论原始的诗歌与神话 神话昆仑与西王母原相 九尾狐的文化内涵 禹启出生神话及其他 《中原古典神话流变论考》序 神话与象征 ——以哈尼族为例 《东巴神话象征之比较研究》序 陆沉传说试论 陆沉传说再探 梁祝的嬗变与文化的传播 序《董永新论》 钟馗论 中日金鸡传说象征的比较研究 中国民间故事中的鼠观 民间故事的人类学考察 谈民间信仰传说 灶王传说的类型与特点 白蛇传传说:我们应该回答什么问题 旅游与传说 读蒙古族史诗《智勇的王子喜热图》札记 傣族叙事诗研究的新开拓 激越悲怆晋北歌 关于私情山歌 伊玛堪——珍贵的民族遗产 历史的失落之处 ——柯尔克孜部落战争故事 灯谜说略 民间文学理论建设问题 史诗研究三题 《民间文学》1986年改版告读者 《民间文学论坛》1986年编者絮语 《中国新文艺大系·民间文学集》导言 中芬民间文学联合考察暨学术交流总结 社会经济发展与民间文化保护 民间文化的走向与当代中国社会 对“后集成时代”民间文学的思考 礼失,求诸于野 《论彝诗体例》序 ——布麦阿钮的彝族诗论 关于“不自觉的艺术” 新世纪民间文学普查和保护的若干问题 关于顾颉刚的一篇佚文 论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的流派问题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