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从史实性到虚构性--中国叙事诗学/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从史实性到虚构性--中国叙事诗学/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 字数: 182
  • 出版社: 北京大学
  • 作者: (美)鲁晓鹏|主编:童庆炳|译者:王玮
  • 商品条码: 978730121515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87
  • 出版年份: 2012
  • 印次: 1
定价:¥2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鲁晓鹏所著的《从史实性到虚构性——中国叙事诗学》是一本全面研究 传统中国叙事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它勾勒出了从叙事思想的萌发期一直到清 代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中,在解释叙事作品时采用的一系列策略和习俗。在大 多数的中国历史记载中,历史的可信性和事实的准确性是最受重视的。因此 ,虚构的小说叙事往往是依据历史叙事的标准而被理论化并被加以判断。概 括地说叙事就是历史,而小说则是含有缺陷的历史。而国家政权也极力地通 过诸如压制(审查)和否认(诋毁和庸俗化)等手段来控制虚构叙事。只有 到了小说极受欢迎的明清时期,中国的理论家们才能认真地去面对小说,并 且通过对叙事文本中不可避免存在的虚构因素的确认和赞同,将叙事理论从 历史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这时,中国的叙事诗学从以历史性为中心的轨道 中偏离了出来。批评家们承认优秀的虚构作品可以通过特殊的方式洞察自然 和人类情感,而读者也可以在虚构中发现有关生活的各种原则,就像他们在 阅读历史和儒家经典时一样。叙事的作用不再是作为事实的记录或可信的历 史,它的合法性来自于它创造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新世界。《从史实性到虚 构性——中国叙事诗学》在追溯中国叙事发展的漫长历史时,征引了大量东 西方的相关理论论述,从而勾勒出了东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思想的同与异。
作者简介
鲁晓鹏,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校区(Indiana University,Bloomington,1990)比较文学系博士,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比较文学系学士(University of Wisconsin at Madison,1984)。现任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比较文学系教授,同时他还兼任东亚研究、批评理论、表演研究和电影研究等系所中心的教授。
目录
《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总序 中文版序 绪论 第一章 正名一: 西方的“叙事”、“历史”和“小说” 第二章 正名二: 中国的“叙事”、“历史”和“小说” 第三章 中国叙事阅读中的历史阐释 第四章 历史写作的诗学 第五章 作为历史、寓言和幻想的唐代小说 第六章 从史实到逼真——中国小说诗学的出现 后记 讲故事与中国叙事学研究中的批评范式 附录 《易经》与中国符号学传统的起源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