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大陆教研员的制度演变与身份建构/中国基础教育管理新进展丛书

中国大陆教研员的制度演变与身份建构/中国基础教育管理新进展丛书

  • 字数: 267
  • 出版社: 教育科学
  • 作者: 沈伟|主编:郅庭瑾
  • 商品条码: 978750418295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88
  • 出版年份: 2014
  • 印次: 1
定价:¥4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以教育质量保障为制度背景,不以教研制度作为 探讨教研员角色的起点,并非想要绕开这一历史性的 关键时刻,另辟蹊径,求得研究上的新意,而是希望 借此澄清教研制度产生的来龙去脉,为理解教研员的 角色困境提供历史依据。 鉴于此,第一章是问题陈述。着重阐述沈伟著的 《中国大陆教研员的制度演变与身份建构》的宏观背 景,讨论当下课程变革与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之间的关 系。并结合全球教育变革的图景.分析问责背景下地 方教育领导研究中的趋向与不足,指出研究教研员身 份建构的必要性。 第二章是对身份建构理论的回顾。梳理了身份建 构的四种途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融合主义与形 态衍生。鉴于本研究关照制度变革与教研员个体的互 动,择定形态衍生理论作为探讨教研员身份建构的理 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对研究设计做简要说明。 第三章探讨教育质量保障系统的历史变迁与教研 员角色的演变。以晚清政府的“废科举,兴学堂”为 标志事件开始叙述。对百余年的教育质量保障系统的 变迁作了梳理,归纳了中国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保障 人员的特点。着重分析了教研员的角色特点,并对个 案所处的情境做了历史与现实的描述。 第四章、第五章是教研员的身份建构。首先归纳 教研员日常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共性”,其次通过“ 我们眼中的他人”与“他人眼中的我们”来呈现教研 员与其他群体人员之间的差别。上述的描述与分析, 都是教研员社会身份的底色。接着,借助职能排序和 角色比喻,将教研员的身份建构进一步推向个体层面 。且通过教研员工作节奏的分析,对教研员的职能排 序做出解释,凸显制度结构与个人选择之间的关系。 故第五章选择四个典型的案例,探讨教研员个人身份 对社会身份的影响,归纳出四种不同形态的身份建构 。 第六章主要探讨教研员的能动性。根据教研员的 个人经验和由考试划分出的学科结构,归纳出16种结 构与能动者互动的模式,分析了结构控制与支持程度 ,教研员个人所持的知识、能力对其能动作用和工作 承诺的影响。 第七章是结语,对整个研究的结果进行了概括性 阐述,并归纳出其所蕴含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目录
第一章 教育变革与教学质量保障人员 第一节 基于标准的教育变革 一、教育变革:走向基于标准的问责 二、教育质量保障:对标准的抵制与适应 三、教育质量保障系统中的地方教育领导:何去何从? 第二节 教研员的角色:来自政策、理论、实践的分析 一、当代政策文本中的教研员角色 二、教育理论研究中的教研员角色 三、教研员对其角色的理解 第三节 教研员的身份: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一、何为身份 二、身份建构:从结构与能动者互动的视角 三、教育质量保障与教研员身份建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身份建构的理论视角 一、“自上而下”的身份建构 二、“自下而上”的身份建构 三、融合主义的身份建构 四、形态衍生理论视野的身份建构 第二节 理论框架的提出 一、身份建构的理论框架 二、从形态衍生理论研究教研员身份建构的可行性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质的研究取向 二、个案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第四节 研究可靠性与研究伦理 一、研究可靠性 二、研究伦理 第三章 教研员的制度变迁和角色演变 第一节 中国教育质量保障系统的发展 一、晚清政府:以教育外在事项为主的质量保障体系 二、国民政府:以教育内部事项为主的质量保障体系 三、老解放区:资源匮乏情形下形成的教育质量保障应对之策 四、1949年后:日趋系统化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第二节 教育质量保障人员的角色变化与特征 一、晚清政府的视学与劝学员:监督、兴学 二、国民政府的视学与辅导员:管理、辅导、培训、研究 三、老解放区的教育巡视员与辅导员:报告、指导、分享 四、1949年后的督导、教研员、评估人员:督政、 教学指导与评估 第三节 课程改革背景下H市教研员的角色发展:结构的新期待 一、教研制度的正式确立及教研员的角色定位 二、H市教研室职能的发展 三、H市教研员的角色:群内分工不同 第四章 教研员的社会身份建构 第一节 日常工作中呈现的群体共性 一、以课为载体的教研活动 二、由调研与视导构成的多维评估 三、自上而下的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 第二节 与群外人员的差别 一、“我们”眼中的他人 二、他人眼中的“我们” 第三节 从群体到个体:角色认知与事项排列 一、职能排序 二、工作节奏与事项排列 第五章 实践:社会身份与个人身份的对话 第一节 结构关注:“做研究的人” 一、重要任务:提高区域教育质量 二、“最高境界”与“最重要任务”的冲突 三、基于学科属性、课程标准的听评课 四、不被理解的痛苦与研究的快乐 第二节 结构关注为主。个人关注为辅:“尴尬的稻草人” 一、进人市教材编写队伍 二、教师培养:“守正出新” 三、职业生命何在? 四、最有压力的是考试 第三节 个人关注为主,结构关注为辅:“一个风风火火的闯将” 一、从实践教学开始 二、对课程、教学的反思 三、教师队伍建设 四、研究真问题 第四节 个人关注:职场“菜鸟” 一、从专业角度来选择 二、“不听课不能指导” 三、不找校长,不听推门课,不申请课题研究 四、“合格就是老师对你的认可” 第六章 承诺是否可能 第一节 考试影响下的学科教研工作 一、考试之于语文、数学教研员 二、考试之于科学教研员 三、考试之于音乐、体育教研员 四、考试之于拓展、探究教研员 第二节 “经验”影响下的教研工作 一、为什么选择教研员 二、人职时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第三节 承诺:从结构一能动者互动的视角 一、强控制下的能动作用与承诺 二、弱控制下的能动作用与承诺 三、能动作用的强弱:结构与个人关注的融洽度 四、承诺的“源泉”:结构支持或个人收获 第七章 教研员之于教育变革 第一节 教育问责结构与教研员身份建构 一、行政干预是教研员专业角色异化的重要原因 二、教研员的社会化与个『生化同时发生,共同作用于其职业承诺 三、结构关注与个人关注的融洽程度、结构的支持程度是影响 教研员能动作用的重要条件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的探索:多层结构与个体能动性 二、实践的启示:专业、学习与实践共同体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