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认同视野中的民族关系(精)/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丛书

认同视野中的民族关系(精)/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丛书

  • 字数: 253
  • 出版社: 北京师大
  • 作者: 高承海|责编:岳蕾|总主编:杨玉芳//郭永玉//许燕//张建新
  • 商品条码: 978730328945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00
  • 出版年份: 2023
  • 印次: 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什么是民族认同?民族 认同如何影响民族关系?如 何促进和改善民族关系?以 回答这些问题为出发点,本 书首先以认同理论为分析视 角,探讨了民族认同的心理 学内涵,并以实证研究结果 为依据,揭示了民族认同对 个体和群体的意义与功能; 其次,讨论分析了民族认同 、民族内隐观、民族刻板印 象和民族接触等变量之间相 互作用的机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促进民族关系的一个 整合路径;最后,对我国和 西方国家处理民族关系的政 策与理念进行了比较,肯定 了我国民族工作的思想优势 ,并围绕新时代铸牢中华民 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主 线,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 。 本书旨在帮助读者科学 地认识民族认同,理解民族 认同在民族关系中的作用, 对促进跨民族交往与沟通, 促进各民族团结,铸牢中华 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高承海,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与社会治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国内《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等核心杂志的审稿专家;主要从事民族心理与教育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民委青年基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心理科学》《世界民族》等核心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研究成果多次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甘肃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一等奖等多项科研成果奖励;荣获“甘肃省优秀青年文化人才”“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 等荣誉称号。
目录
导论 1 自我与社会认同:群际关系的理论基础 1.1 自我与认同概述 1.2 认同的理论 1.3 认同的心理功能 1.4 社会认同理论 1.5 总结 2 民族认同:概念、意义与功能 2.1 种族、族群和民族 2.2 民族认同及其成分 2.3 民族认同的操作化 2.4 民族认同的形成与发展 2.5 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 2.6 民族认同与心理健康 2.7 民族认同与民族关系 2.8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2.9 总结 3 大众眼中的民族:民族内隐观与民族关系 3.1 内隐观与群际关系 3.2 内隐观的类型 3.3 心理学家如何操作内隐观 3.4 内隐观与群际关系 3.5 民族内隐观 3.6 改变民族内隐观可以改善民族关系 3.7 总结 4 热情还是能力?民族刻板印象的内容与结构 4.1 刻板印象及其特征 4.2 刻板印象的功能及影响 4.3 刻板印象、偏见与歧视 4.4 刻板印象的测量 4.5 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理论 4.6 民族刻板印象的内容与结构 4.7 民族刻板印象对民族交往的影响 4.8 总结 5 民族接触:改善民族关系最有效的社会策略 5.1 群际接触假说 5.2 群际接触减少偏见的效应检验 5.3 群际接触减少偏见的机制 5.4 群际接触减少偏见的理论解释 5.5 群际接触理论的研究进展——想象性接触 5.6 群际接触理论研究总结 5.7 民族接触减少偏见的机制——中国的实证研究 5.8 民族接触弱化民族本质论及其机制 5.9 总结 6 整合的策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6.1 交往交流交融与民族关系 6.2 影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心理因素 6.3 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心理路径与策略 6.4 总结 7 处理民族关系:中西理念与政策差异 7.1 西方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 7.2 多元文化主义的困境 7.3 对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实施的评估 7.4 多元文化主义的转向——公民整合政策 7.5 中国的“多元一体”民族理念及政策 7.6 总结 8 新时代民族关系的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8.1 中华民族概念溯源 8.2 中华民族研究的几个核心主题 8.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8.4 总结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