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王琦中医腹诊研究与临床

王琦中医腹诊研究与临床

  • 字数: 323
  •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
  • 作者: 王琦著 ; 陈武山整理
  • 商品条码: 9787513279284
  • 版次: 1
  • 页数: 268
  • 出版年份: 2023
  • 印次: 1
定价:¥6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提出了腹诊新概念,将腹诊确定为四诊综合运用的诊断方法之一,拓宽了腹诊理论研究范围,丰富了临床诊察内容,使腹诊研究进入了规范化和客观化研究的阶段,也确立了腹诊这一学科的建立。其内容有三:其一,传统中医腹诊的继承、整理及系统完善工作;其二,现代中医腹诊研究主要相关内容总汇;其三,王琦教授及所带学生们的中医腹诊研究成果总结。本书不仅有临床实用性,也有研究性,更有引领本学科发展的方向性。是一本值得中医临床者、爱好者、研究者阅读的专业书籍。
作者简介
王琦,男,1943年2月生,江苏高邮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第四届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一级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体质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体质辨识重点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体质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医分会主任委员,香港大学荣誉教授,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教授,澳门科技大学荣誉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荣誉教授。构建并完善中医体质学、中医男科学、中医藏象学、中医腹诊学、中医健康医学、中医未病学六大学术体系,开拓中医原创思维等新领域。先后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8项(包括“97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9项,二等奖6项,发明专利18项。主编专著67部,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发表中文论文498篇,SCI论文38篇,H指数58,他引20,030次。先后培养博士后16名,博士、硕士117名,国家级学术传承人9名,各省师承人员60名及省市研修人才数十名。2013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首都劳动奖章、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2014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2018年获中国(澳门)中华中医药杰出贡献终身成就奖,2019年获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
目录
上篇 第一章 总论 引言:发掘学科理论丰富诊察体系 第一节 腹诊的定义及范畴 一、腹诊的定义 二、腹诊的范畴 第二节 传统腹诊的研究方法 一、重视腹证名研究 二、腹诊方药研究推动了腹诊学发展 三、腹诊手法是腹诊研究重要组成部分 四、着眼专科,兼顾临床是腹诊研究特色之一 第三节 现代腹诊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四节 腹诊课题研究的十项成果与贡献 一、系统文献整理 二、详细的科研设计和病例收集 三、创新的腹诊客观化研究 四、创新的腹诊规范化研究 五、现代的腹诊仪研制 六、大量的腹诊仪临床验证实践 七、实用的腹诊挂图 八、特色的腹诊电视教学片摄制 九、复杂的腹诊计算机应用系统编制 十、独特的《中国腹诊》一书诞生 第二章 中医腹诊概念、源流与原理 第一节 中医腹诊的基本概念 一、腹诊与腹证 二、腹诊的基本范畴 三、腹诊与其他诊法的关系 第二节 中医腹诊源流 一、中医腹诊的源流与发展 二、汉方医腹诊的渊源与发展 三、腹诊发展的现状 四、腹诊学发展的新体系 五、腹诊著作叙录 第三节 中医腹诊原理 一、腹诊的方法论依据 二、腹诊与藏象理论 三、腹诊与经络理论 四、腹诊与气血津液理论 五、腹诊原理的现代认识 第三章 中医腹诊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节 腹诊研究思路 一、腹诊的文献研究 二、腹诊的理论研究 三、腹诊的临床研究 四、腹诊的现代研究 五、结语 第二节 腹诊分区 一、腹诊分区的回顾 二、腹诊十一分区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