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城市社区接纳各民族流动人口的循证研究

城市社区接纳各民族流动人口的循证研究

  • 字数: 287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裴圣愚|
  • 商品条码: 978752273027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2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10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基础部分介绍了研究概况 ,界定了核心概念,对循证 社会科学的发展进行了梳理 。分析部分着重围绕居住接 纳、教育接纳、就业接纳、 关系接纳等方面的相关主题 ,综合运用系统评价和调查 研究方法,对城市社区接纳 流动人口的能力进行了探讨 。结论部分从共居、共学、 共事、共乐的视角提出了社 区接纳能力建设的策略,并 初步构建起提升城市社区接 纳各民族流动人口能力的循 证路径。
作者简介
裴圣愚,男,1983年生,湖北襄阳人,法学博士。中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人类学系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民族理论与政策、流动人口与城市多民族社区发展、世界民族问题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湖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国家民委科研项目,出版专著一部,发表论文近四十篇。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循证探索 第一节 循证社会科学的发展 一 循证实践的提出 二 循证政策与决策 三 循证在群际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节 循证研究的证据 一 证据的含义 二 关于证据的争论 三 证据的选择与使用 第三节 系统评价的工具 一 系统评价与元分析 二 纳入与质量评价工具 三 资料合成与评价分级工具 第二章 城市社区居住接纳能力的分析 第一节 流动人口居住集聚影响因素的系统评价 一 构建问题 二 文献检索、筛选与资料提取 三 质量评价 四 资料合成与讨论 第二节 “去区隔化”住房干预措施的系统评价 一 构建问题 二 文献检索与筛选 三 质量评价与资料提取 四 资料合成与讨论 第三节 友谊街社区居住接纳的实地调查 一 社区的拆迁背景 二 社区的安置过程 三 社区的共享发展 第三章 城市社区教育接纳能力的分析 第一节 流动人口通用语言学习的系统评价 一 构建问题 二 文献检索与筛选 三 质量评价与资料提取 四 资料合成与讨论 第二节 鸡鸣山社区教育接纳的实地调查 一 义乌涉外多民族社区的形成 二 “联合国”社区教育服务的成效与困境 三 多主体参与社区互惠式项目 第三节 典型社区流动人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实地调查 一 “普通话+”模式 二 “社校联盟”模式 三 “马义帮红色+联盟”模式 第四章 城市社区就业接纳能力的分析 第一节 流动人口就业差异形成机制的系统评价 一 构建问题 二 文献检索与筛选 三 质量评价与资料提取 四 资料合成与讨论 第二节 流动人口自我雇佣影响因素的系统评价 一 构建问题 二 文献检索与筛选 三 质量评价与资料提取 四 资料合成与讨论 第三节 南庄社区就业接纳的实地调查 一 “羌脆李”与人口的回流 二 社区对回流人口的再接纳 三 人口回流的经济文化因素 第五章 城市社区关系接纳能力的分析 第一节 流动人口社区依恋影响因素的系统评价 一 构建问题 二 文献检索与筛选 三 质量评价与资料提取 四 资料合成与讨论 第二节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的系统评价 一 构建问题 二 文献检索与筛选 三 质量评价与资料提取 四 资料合成与讨论 第三节 典型社区流动人口工作机制的比较调查 一 “点对点”式工作机制 二 “点对面”式工作机制 三 比较与讨论 第六章 城市社区接纳能力建设的策略与路径 第一节 提升社区接纳能力的主要策略 一 共居视角下的接纳能力建设策略 二 共学视角下的接纳能力建设策略 三 共事视角下的接纳能力建设策略 四 共乐视角下的接纳能力建设策略 第二节 提升社区接纳能力的基本路径 一 基于循证的接纳能力建设 二 接纳能力建设的体制机制保障 三 接纳能力建设的循证政策简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